填倉節又叫天穿節,填倉節的習俗是什麼?

現在大家最不缺的就是糧食,很少見到有人會吃不飽肚子。因爲不缺糧食,糧食又便宜,所以很多人開始養成了浪費糧食的壞習慣。在古代,糧食對大家來說就是命,能吃上一口白米飯都要謝天謝地。“填倉節”的時候大家都會把倉庫填滿,祈求來年豐收。填倉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填倉節又叫天穿節,填倉節的習俗是什麼?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是倉王爺的生日。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爲“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曆正月二十爲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爲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爲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穀倉。

填倉節習俗:
  蒸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麪糰。祁縣是家家戶戶蒸一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麪食。左權是蒸制一種叫“倉谷連”的麪食埋入糧囤內。昔陽縣是用黃米麪蒸成五穀(穀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狀食品,並要蒸一個人形倉官。平遙縣是用白麪包紅糖蒸成口袋狀或元寶狀的麪餅,俗稱“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爲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爲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爲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祭奠倉官
  是填倉節一項重要的習俗。人爲了紀念倉官,每到這一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平遙的居民是在天倉節夜晚,點燈燒香供奉天倉官,並大聲喊“天倉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黑小子,趕車來,元寶糧食趕到俺家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填倉日往往有一些節日飲食習慣,山東濰坊甚至將“天倉日”音轉爲“填嗓日”,認爲這天應該讓美食填嗓,所以這天的食物比平時要豐盛。這天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麪窩,因其形如囤。晉南地區則要用稀麪攤薄餅,中裹以菜餚,卷而食之。在山東,以吃水餃的爲多,亦有吃糕的。即墨稱這天爲龍鳳日,要用豆麪和地瓜面做成起餾,即窩窩頭。在山東武城,早晨吃黃米餑餑,謂“不打滑”;吃乾飯,叫做“穀穗堅實”;吃棗糕,叫做“揚風糕”;也有吃麪條的,叫做“錢繩子”,裏面放些白菜葉,意味着棉花豐收。

小結:糧食雖然不貴,但是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遇上天災的時候收成差了,也會有糧食緊缺的情況發生。所以大家應該珍惜,所有的糧食都來之不易,不要輕易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