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就如同人的成長一樣,隨着時間的流逝,你會慢慢被雕刻出屬於你自己的模樣,獨一無二的。各個少數民族也是一樣的,在漫長歲月長河的沖刷下,每個民族都會逐漸形成專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自己的民族節日。春節是中國的一個大節,那麼,你知道拉祜族的春節是怎麼樣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下吧。

拉祜族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拉祜族的春節:
  拉祜族的春節稱爲“擴”,分爲大年和小年,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正月七年級至初四爲大年,又叫“女人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爲小年,又叫“男人年”。傳說遠古過年,男子外出打獵,來時年已過完,爲了慰勞男子,重過一次年,是爲小年。

拉祜族對春節極爲重視,從上一年的臘月二十四日就開始 準備過年,打掃衛生、清洗衣物。除夕之夜,人人洗澡,家家舂糯米粑粑。七年級清晨雞叫後,家家戶戶便在槍炮聲中到山泉邊、水井旁搶“新水”。據說,誰家最先搶到“新水”,誰家當年的穀子就會先熟,且事事如意。“新水”搶回來後,要供於神龕上祭神敬祖,給老人洗手。接着將糯米粑粑烤熟,先敬傳說中的英雄扎怒扎別,再分別獻給牛、農具以示慰勞。

七年級這天,活動限於寨內進行,主要的活動是到寨子東面的山崗上請年神。八年級至初四,親友間帶酒、糯米粑粑、豬肉等相互拜年,老人接過年禮後,要給拜年者拴紅線祝福。出嫁的女兒亦攜女婿回家拜年。大年初五,全寨男子集體外出打獵,出發前,要舉行狩獵祭祀活動。正月十二日是滿年,全寨人將年神送回到山崗上,夜裏在村寨廣場歡跳蘆笙舞,第二天開始生產勞動,春節結束。

拉祜族民族簡介:
  拉祜族與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納西族、基諾族等屬於同一族源。

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早期過着遊牧生活。後來逐漸南遷,最終定居於瀾滄江流域。其服飾也反映了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既具有早期北方遊牧文化的特徵,也體現了近現代南方農耕文化的風格和特點。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普洱、臨滄兩地區,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區也有分佈。其中,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自治縣是最主要的聚居區。另外,作爲跨界民族,緬甸、泰國、越南、老撾等國家也有16萬多拉祜人居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拉祜納和拉祜西兩大方言。過去無文字,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曾創制過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因欠科學,未能推廣。新中國成立以後,創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經濟以鋤耕農業爲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還建起了農機、製糖、製茶、採礦等地方工業。

拉祜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屬古代羌人族系”,是從青海、甘肅一帶逐漸輾轉南下,進入雲南和中南半島的。拉祜族自稱“拉祜”,有“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稱、他稱有“史宗”、“野古宗”、“苦聰”、“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統一定族名爲“拉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