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而建的保安族建築

保安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僅有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爲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是少數民族中的三大名刀之一。保安族的建築也別具一格,因地制宜而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因地制宜而建的保安族建築


  保安族建築文化:
  保安族主要生活在積石山麓和黃河兩岸,他們一般都選擇山腰或沿川一帶平坦而向陽的地方 安家落戶,多與回族、東鄉族、撒拉族雜居。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四周圍以土牆,一家一院,稱爲“莊廓”。莊廓一般都由堂屋、竈房、客廳、圈舍四部分組成,整個院落結構緊湊,設施齊備,整潔而寬敞,表現出他們對居室住宅極爲講究的文化特點。

保安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爲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爲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

“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爲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保安族資料:
  保安族(the Baoan ethnicity)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

“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爲“保安回”。

保安族聚居區位於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爲20074人。

保安族是從遙遠的青藏高原遷徙而來,少數散居青海與新疆,現代社會因工作、婚姻的頻繁遷徙,絕大部分省份均有分佈。刀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和英勇果敢的象徵,磚雕門樓是這個民族熱愛生活的象徵,花是這個民族愛情生活的吟誦和歌唱。

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蕎麥、胡麥、洋芋、豆類等。手工業以制刀爲主,所制傳統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能生產30多種。保安刀式樣美觀、工藝高超,鋒利精製,譽滿甘青。着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角、牛骨壘疊而成,刻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十樣錦”之美稱。保安婦女還善長剪紙,家庭木製用具、器皿上都刻有非常別緻的花紋和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保安婦女剪紙的圖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爲保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