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縣佤族民族節日分別有哪些?

雲南少數民族分佈最多,不管在哪裏我們都能看到有些地方會出現幾個少數民族住在一起。下面,我們一起來佤族少數民族,你們對這個民族瞭解嗎?你知道他們有什麼特色民族節日嗎?一起從下文了解一下吧!

西盟縣佤族民族節日分別有哪些?

  西盟縣佤族民族節日介紹
  一、“便克”節
  每年農曆6月24日爲節日,類似其他民族的火把節,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過節這天,家禽家畜、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關好收齊,不能讓其留在野外,別人借去的東西也要收回,家裏人不準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裏採摘小米穗或者幾片葉子、瓜果之類外,全寨人誰也不準上山下地幹活,不準出門串親。因爲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乾淨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後要殺雞、蒸糯米飯,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語叫魂。這天早上忌諱客人進屋。

當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要點燃火把,豎在屋檐下,整個寨子亮如白晝,接着用幹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內外,驅逐蚊蠅。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機互相傾訴愛慕之情,老人們成羣結隊地巡迴喝酒唱調對歌,年輕人集中在舞場上踢竹球,整個寨子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之中。在佤族節日中,便克是第一大節日,人們將它視爲滅災驅鬼,送舊迎新,預示家事平安,五穀豐登,六畜滿園的隆重佳節,視爲舊的災難、飢餓、疾病的結束,新的吉祥、平安、快樂的開始。

二、佤族新年“接新水”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尊重長者是佤族人民的好風尚,七年級首先要到長者家拜年,互贈象徵團結、和睦的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廣場上青年男女跳熱烈歡快的圓圈舞,老年婦女排成縱隊在古老歌曲聲中輕移舞步,盡情享受節日的快樂。

春節在佤語中叫“臥”,是佤族一年中最歡樂、最高興的日子。在節日祝辭中,佤族老人常常唸到:“把牙公艾,齋公尼,臥公桑”。“把牙”類似其他民族的火把節,“齋”是中秋節,“臥”是春節。祝辭的意思是把牙節老大,中秋節老二,春節老三。佤族全年有三大傳統節日,春節是第三個節日。

在春節前幾個月,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好吃的食品,釀製水酒,大人小孩準備節日服裝,修繕房屋,備足柴禾。臨近節日了,婦女割草準備馬料。

佤族過年又叫“新水節”、“迎新水”、“接新水”,佤族春節最有意思的也是“接新水”。春節前幾天,人們準備迎接新水。全村召開會議,殺雞占卜,確定一戶爲接待戶,每人湊出一碗穀子或一碗米、一隻雞、一筒水酒、一棵竹子,作好準備。第二天清晨,巫師帶上祭品到水源地祭祀水神。巫師回到寨子後,全村男人立即出來參加修水溝,每家至少要有一人蔘加。除特殊情況經村寨會議批准外,無故不參加者要受到出雙份物資的處罰。人們在高處挖水溝,低凹地方用竹子搭水槽,當天一定要把水引到寨子旁的大門外,但不能引入寨內。不參加引水的人則全部投入大掃除,打掃村寨,清除垃圾,剷除雜草,鋪平道路,房前屋後、裏裏外外都要打掃得乾乾淨淨。

第三天清晨,太陽剛剛升上山頭,全寨無論男女老少都換上節日盛裝,從寨外到寨子中,排起長長隊伍,將新水引入寨內。人們喜笑顏開,高聲歡呼新水到來。早等在澗槽邊的巫師,一手拿一個小小的竹筒,一手拿芭蕉葉,作好迎新水的準備。新水一到,他念頌道:“日日盼,夜夜盼,男女老少盼來你,終於把你盼到寨子裏。望你長流不息,給全寨人帶來福氣,……”同時用芭蕉葉在水面不停地劃來劃去,表示對水的熱愛和尊重。人們在水流兩邊栽上四棵木杈,插上鮮花。巫師接上一竹筒新水送到接待戶家,倒入原先已經盛水的鐵鍋,再把各家拿來的肉、米倒入鍋裏,煮大鍋爛飯,準備招待全寨子的人。

巫師離開澗槽後,大家歡呼着涌向新水,先喝一口嘗新水,然後洗手、洗臉、洗髮、洗澡,用竹筒接水回家。除了接新水外,大年七年級這天是佤族“戒忌日”,不能幹活,不能出寨門,外人夜不宜入戶。八年級清晨開始,親友互相拜訪,新姑爺拜老岳父,同時開始叫做“考敖窩”的打歌,拉開春節狂歡的序幕。

三、插種節
  在山巒重疊的阿佤山上,每當春耕季節,勤勞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準備插種稻谷,同時舉行饒有風趣的插種節。亦稱“惹島”節。插種節當天,大家要修築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內外打掃乾淨,青壯年自動組成幾個小組,有的上山去找獵,有的在河邊捕魚。打得的獵物和捕到的魚,煮成稀飯,大家共享。如果獵手們打到大的馬鹿,野豬等返寨時,人們都到寨門去迎接,唱起獵歌。“惹島”節有全寨性活動和各戶單獨活動兩種形式。全寨性的活動,要在寨中廣場上剽牛一頭,然後將牛肉切成塊,按戶各分一塊;各家獨過“惹島”節時,每家主婦要到自己的田地裏,做些象徵的插種動作。晚上,再泡上一壺水酒,招待前來幫助修房的人。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紅的火塘邊,飲酒唱祝福的歌。領唱者必須是年長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四、新米節
  在每年農曆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它又稱“嘗新米”,佤語叫“朋奧”或“波奧”。八月,稻穀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新米節”這一天,主人早起準備好過節的雞、豬、牛肉;然後背背籮上稻穀地採新谷。路途中,注意聆聽動物的叫聲,如中途聽到麂子或角布落(鳥)的叫聲,就認爲不吉利,馬上返家將過節的日子往後推。若無異常,繼續上路。採來的谷蓬獻在神臺前,用手把穀穗搓出穀粒,用鐵鍋炒幹,舂出新米,撒些鹽巴獻在神臺片刻後煮成飯,再舀出來放上雞、豬、牛肉撒上鹽巴,獻在神臺上,請魔巴念,意思是報請祖宗的亡靈回來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無魔巴在場,主人就對着神臺“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經來吃過飯。敬過神的新米飯,一定要讓魔巴和家裏的老人先吃,然後其他人才能分着嘗一點,這是家祭的規矩。舉行家祭期間,不許外人進家門。主人讓自家小孩在門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絕進屋。祭禮儀式結束後,主人把門打開,把自家過“新米節”的消息向全寨人公開,邀請寨里人過“新米節”。絡繹不絕的客人帶着禮物來祝賀,熱烈歡度“新米節”。

五、青苗節
  5月20日至21日,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舉行佤族青苗節慶典活動,青苗節是四排山鄉佤族羣衆的傳統節日,也是當地佤族羣衆祈盼來年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的一種方式。

每到節日時,震天的木鼓聲和悅耳的歌聲就會響起,身着節日盛裝的的佤族羣衆涌入歌場,踏起歌步跳起舞,舞起長刀見起長髮,頃刻間,會場呈現出一片歡樂的海洋。絢麗的服飾伴着舒展的舞姿,木鼓聲、哨笛聲、歌聲,還有那銀鈴墜片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深情的祝福。聰明勇敢的阿佤夥子揮舞着長刀,舞起了勞動者的自豪,勤勞樸實的佤家少女揚起長髮,扭擺着身子踏出了阿佤人民的喜悅。日落時分,箐火燃起,歌聲笛聲響起,阿佤人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前進奮鬥的腳步,以載歌載舞的方式盡情的唱出來,跳出來。子夜,一輪彎月漸漸升起,佤族羣衆三五成羣離篝火而去,但卻帶不走歌場歡樂的節日氣氛。

小結:佤族的傳統節日還是挺多,這些傳統節日豐富了佤族人民的生活,並且對本民族的文化進一步的發揚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