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誤區 春捂秋凍真的對嗎?

隨着現在人的生活品質的提高,養生已經成爲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熱議的話題了。很多人因爲並不瞭解如何科學的養生,只是聽信謠言,養生的效果適得其反。在秋季養生都有哪些誤區呢?和小編往下看看吧!

秋季養生誤區 春捂秋凍真的對嗎?

螃蟹不是人人都適合吃
  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們品嚐螃蟹的最好時光。雖然秋蟹味美營養價值又高,但卻不適合所有人。螃蟹性寒,脾胃虛寒者應儘量少吃;患有傷風、胃病、腹瀉、過敏體質者也不宜吃螃蟹;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患者,儘量少吃蟹黃,以免膽固醇增高。

另外,由於秋季易發過敏性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等呼吸道疾病,魚蝦海鮮、生冷辛辣、太鹹或太甜的食物儘量少吃或是不吃。選擇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春捂秋凍並非真理
  常說的“春捂秋凍”中的“秋凍”是指秋季到來之後,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應循序漸進地添衣保暖,以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所以“秋凍”的目的是鍛鍊身體的耐寒性。

然而,很多年輕朋友在秋季氣溫驟降時不及時添加衣物,認爲“凍着就有好處”的觀點是不對的。人體在氣溫急劇變化時抵抗力會減弱,很容易感染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另外,“秋凍”不適用於老人、孩子等體質弱的人羣。凡事皆有度,穿得太單薄和太厚實都不好。

誤區一:少穿衣
  “低溫養生”是個綜合的概念,不能簡單理解成一味的貪涼。低溫養生,要避免四個誤區。低溫養生不是簡單的少穿衣服多貪涼,在氣溫低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保暖。

誤區二:開空調
  “低溫養生”注重的是自然環境下的“低溫”對人體的調節,大熱天開空調有悖“低溫養生”的原則。

誤區三:喝涼水,吃冷飲
  少吃麻辣、易上火的熱性食物,並不代表要多吃冷飲。中醫講究少食“生冷”,與人體溫度接近的食物才更養生。

誤區四:不分人羣
  老人和兒童體質較弱,免疫力低下,季節交替時要注意保暖;孕婦、經期的女性要少吃涼性的食物;陽虛體質的人,本身就容易怕冷,不適宜低溫養生。

誤區四: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傷害身體。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因而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誤區五: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根據體質可分爲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小結: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爲一口發愁的社會了,很多人更加註重生活的品質,特別的熱衷於養生。因爲沒有特別的瞭解,出現了亂補的現象,人蔘魚肝油、維生素C隨便吃,這些沒有合理的吃反而是會上海身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