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糉子的寓意 寓意人丁興旺

在人們的意識裏,吃糉子只有在端午節,其實不然,有些地區在清明節期間還保留吃糉子的習俗,而且它的寓意也非常美好,有“清明糉子穩牢牢”的諺語說法,那麼,清明節吃糉子還有哪些說法呢?可以參考下面文章。

清明節吃糉子的寓意 寓意人丁興旺

清明節吃糉子的寓意
  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糉”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糉子做爲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糉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清明糉是古時人每年到清明時節的一種糉,每個地方不同用的原料也不一樣。清明時節有吃糉子的風俗。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糉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糉子穩牢牢。”另外,“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儘管現在清明包糉子的沒有那麼興起,但是它獨特的寓意深受廣大羣衆的喜愛。

而清明糉是古時人每年到清明時節的一種糉,每個地方不同用的原料也不一樣。清明時節有吃糉子的風俗。

清明吃糉子的美好寓意
  俗話說:“清明糉子穩牢牢。”另外,“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在清明祭祀先人,緬懷先人之時,一家大小共聚一堂,其樂融融地包糉子、吃糉子,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方式珍惜眼前,感念親恩呢,因此,清明吃糉子有一舉多得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