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我們都是知道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這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開始,大雪和冷空氣退去。很多人在這個節氣都開始忙了起來,那麼你知道立春養生和相關的養生食譜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春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一個節氣,時間大約在公曆的二月三日至二月五日之間。立春就是預示着春天的來臨,在這一天起,一直到立夏的這段時間,一直都被我們稱爲“春天”。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2張

立春習俗
  1、立春日咬一口生蘿蔔可以消除春困
  立春這天,全國各地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無論咬春還是嘗春,都用帶辣味的蔬菜。“咬春”就是立春時吃生蘿蔔,以脆嫩多汁的青蘿蔔爲上,最好是綠皮紅心的“心裏美”。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3張

俗傳立春日咬一口生蘿蔔就可以消除春困。臨沂地區有些地方,這天人人手拿一個生蘿蔔,待立春時刻一到,不約而同地咬下去,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蔔,誰就能青春永駐,長生不老。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4張

2、吃春盤
  “嘗春”類似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寧津一帶用蔥、蒜、椒、姜、芥切而調食之,稱爲五辛盤,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爲禮物相互饋送。也有饋送青韭、黃柑的。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5張

3、吃春餅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爲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爲之裝飾,置奩中。”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6張

立春養生“5字訣”
  衣:立春過後還得“捂”
  雖然立春意味着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至少需要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如果過早脫掉冬裝換春裝,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爲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所以立春後最短也要再“捂”10~15天。早春時節,應該提前瞭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7張

食:立春之後多吃辛溫食物
  立春養肝,宜多吃辛溫發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蔥、姜、韭菜、蝦仁等有利陽氣生髮的食物來調味;還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梨、桂圓、銀耳、蘿蔔等。
  立春後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狗肉以及過於辛辣及油炸食物都要少吃,因爲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至上火。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8張

住:多開窗保持空氣清新
  初春的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爲避免春季各種疾病的發生,預防措施必不可少。“家居生活中,要注意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上午8時左右,一般氣溫較低,空氣質量也較好,是開窗通風的好時機。此外,居室至少還應在午睡後和晚睡前開窗通風。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9張

行:多去郊外走走
  立春後,不妨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調節身心情志。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10張

防:防躁動,重視心理保健
  春季是人體肝陽亢盛之時,情緒易急躁,因此每年立春後,心理疾病患者都會有所增多,多爲焦慮症、躁狂症等病。

立春養生古法與中醫養生的歷史淵源 第11張

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象徵着春天的來臨,此時氣候變化大,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公衆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防病保健,唐山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主治中醫師趙贊建議大家做好立春養生的四要訣。

調暢情志,注重養肝《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爲寒變,奉長者少。”

意思是說春季陽氣生髮、萬物始生,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使形體舒緩,精神愉悅,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這是順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髮之氣的方法。

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中醫認爲肝屬木,與春季相應,所以在春季養生上主要是護肝。肝氣升發,喜條達、舒暢,主調暢情志,所以護肝的關鍵就是保持心情的舒暢。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爲養生方法。

注意保暖,春捂有理俗話說:“春不減衣,秋不戴帽”,春季氣溫剛轉暖,人體陽氣開始往外宣發,皮膚毛孔舒張開放,這時最易感受風寒,過早的脫掉冬衣,氣溫一旦下降,會導致毛孔閉合,機體氣血無法向外宣散,導致疾病。

春季氣溫變化幅度大,空氣乾燥,多有大風天氣。風性輕揚升散,善行數變,爲百病之長,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風邪侵入體內後,最先受到損害的是人的頭部等部位,引起頭痛、發熱、惡風、咳嗽氣喘等症狀。尤其是出汗後,又吹冷風,風邪趁機而入,極易發生感冒。且風邪善行而數變,既能上竄達頭頂,又能在經脈和肌肉之間遊走,來去迅速,變化多端,會出現關節遊走性疼痛、風疹等病症。

節制飲食,少補少鹽中醫講“天人合一”,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立春之後,進補量就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

同時,應減少食鹽得攝入量,因爲鹹味入腎,攝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春後的飲食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的特點,適宜吃像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辛甘發散的食物。在五色飲食中,青色主肝,所以亦應多吃一些菠菜、芹菜等綠色蔬菜,能滋陰潤燥、舒肝養血。

梳頭百下,疏通氣血《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 。春天大自然陽氣萌生升發,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爲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頭爲諸陽之會,每天多梳頭有利於通達陽氣、疏通氣血。

早上是陽氣生髮的時候,所以春日的梳頭時間以早晨爲最佳,此時梳頭可以通達陽氣,幫助氣血流通,清利頭目,防止春困的發生。梳頭應當從前額梳起,經過前髮際線,一直梳到頸後的髮根處,這樣纔能有效疏通經絡,且梳頭次數應保證在50次以上方有功效。

立春作爲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着的《淮南子?天文訓》中,纔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爲春節,意示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七年級爲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爲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小結:立春這個時候只是冷空氣纔剛剛的退散,所以很多時候都還是需要注意保暖,因爲還是會有冷空氣,不要急着脫掉外套。在吃的方便都儘量的少吃辛辣的食品,不要吃特別油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