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爲什麼用筷子,中國人用筷子的由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是五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5000年曆史文化的中國來說,在中國,任意一樣東西都值得深究,中國不僅有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還有自己獨特的筷子文化,筷子是中國每個人每天都需要的東西,小小的一對筷子有着難以想象的中國文化,想更具體的瞭解中國飲食文化嗎?那麼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中國人爲什麼用筷子,中國人用筷子的由來

“筷子”可謂是中華民族的獨創,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爲“東方的文明”。

  大禹爲治好水患,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就連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躭誤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鍋的肉很燙手,無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費時間,便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夾出來吃。久而久之,大禹練成了用樹枝夾取食物的本領,他的部下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也不會把雙手弄髒,於是紛紛仿效,這樣就產生了用筷子吃飯的習俗。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爲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啓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爲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爲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1961年雲南祥雲大波那銅棺木出土3根圓銅筷,經碳14測定爲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

  不過,根據禮記的記載,先秦時期的古人,筷子只用來挾菜。當時吃飯是將飯放在大容器中,供席上的人抓食,按禮儀以手取飯;而羹湯中有菜要用筷子挾取,沒有菜就不用筷子。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研究推測,先秦時人們用手把飯送入口中,但食物經過燒烤,熟食燙手,不能直接用手抓取,所以就藉助竹、木之類的枝條來挾取食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筷子。漢朝以後,筷子就被普遍使用了。

  筷子(chopsticks)是一種食具,用於夾起食物並把它們送往口裏。筷子起源於中國,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幫助吃飯的工具),也叫筯,還叫棶,因爲箸和住是諧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後來就用停住的反義字“快”加個竹字頭,就成了現在筷子名稱的由來。清朝趙翼曾引用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說:“起於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爲快子”筷子。從古代就流傳至鄰近國家,當今已成爲東南亞多個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筷子多爲竹製,亦有金屬、象牙與塑料做得筷子。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云“紂爲象箸,箕子嘆曰:彼爲象箸,必爲玉杯;爲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爲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爲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製的象牙箸。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爲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爲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

  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一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羣。正因商代有象羣遭到圍獵,纔有“紂爲象箸”的可能。大禹爲傳說的中國用箸第一人,我國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zī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應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禮記》鄭注云“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穀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爲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穀粒置火灰中烤時,爲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啓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這當然是推測,因爲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韓非子·喻老》稱筷爲“箸”,這再次佐證筷最初是以木竹爲材質。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們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國最原始的箸之原料。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古人云:“箸爲挾提”而挾從木,這又一次旁證先民最早以細樹杆或竹爲挾食工具。不過用樹枝、細竹從陶鍋中挾取燙食到箸之形成,這是一個數百年甚至更遠的漫長時間。

  筷子外形直而不彎,被古人寓意種種美德。唐玄宗曾把自己用的一雙金筷子賜給當時的名相宋璟。宋璟耿介有節、守法持正,因此唐玄宗以筷子來表彰他的耿直剛正,以筷象徵人格。中國人使用筷子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小小筷子凝聚了中國獨特的文化。馬未都先生曾對中日韓三國的筷子做過如下評論,短小精悍。

  “中日韓三國的筷子各有千秋。中國筷子平頭,日本筷子尖頭,韓國筷子金屬,爲何同祖同根同爲筷子,卻有此差異?

  日本與中國餐飲相反,極喜生食。尤其生魚片,爲日本餐首選。生魚片滑而不易夾起,故日本文化允許扎住魚片,如同魚叉。加之日本爲分餐制,一人一份,筷子短而尖,只爲自己啊,不像我們共餐制。

  中國餐飲文化中禁吃或少吃生食,尤其魚肉一類。小時候聽說吃生肉的,都是魯智深之流,所以中國筷子功能是夾。絕對不允許夾不起時用筷子紮起食物。後來又聽說扎饅頭扎飯是祭奠死人的。

  韓國人喜燒烤,金屬筷子應運而生。竹木筷子上了炭爐,吃不成肉還狼煙四起,金屬筷子可以避其弱點;但金屬筷子沉重,平時吃便飯顯得有些滑稽。

  小小筷子文化,衍生道理許多。中國人過去看一家人的筷子就知貧富。筷子越長,家產越殷實,原因很簡單,大戶人家吃飯菜多,筷子長了好夾住遠處的菜。過去沒有轉盤,多好吃的菜也轉不到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