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寧海平調

寧海平調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浙江省地區的一個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隸屬於新昌腔調的分支,最初起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主要流行於寧波等地。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感興趣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寧海平調是浙江省古老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新昌調腔的分支,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於寧波附近,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成爲寧海平調中最富於特點的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大全之寧海平調

平調歷史
  “寧海平調—耍牙”是清末寧海藝人獨創的一門絕活,根據《寧海平調史》一書記載,耍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了。解放前夕,平調班社已幾乎散光。解放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平調才重又興起,經幾代人的數年努力,平調重登舞臺,重新收集、記錄、整理了一批平調傳統劇目、唱腔、曲牌58冊。

寧海平調,是寧海縣的一個地方劇種,約始幹明而盛於清,已有三四百年曆史。它的唱腔。屬於調腔的一個支派、具有聲調高亢而婉約,一唱衆幫,鑼鼓助節,不託管絃的特點、其幫腔有混幫、清幫、全句幫、片斷幫、一字幫等多種形式。其語音,除小丑用蘇白外,基本用寧海方言、讀書音",故縣人又稱之爲'本地班"、當時流行在寧海、象山、黃岩、溫嶺、臨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後到寧波、舟山、杭嘉湖以及上海一帶作過短期演出。解放初期,平調一度停演。

1958年寧海併入象山縣,1960年4月成立地方國營象山縣平調劇團、1961年10月改稱寧海平調劇團,並組織力量搶救平調傳統劇目,整理出傳統劇83本、在老藝人的口授下,記錄了平調唱腔、"開始,大量平調劇本、服裝、道具被毀、1969年4月,縣平調劇團與越劇團同時解散,大多數人員另行安排工作。接着,以原劇團留下的人員爲基礎,吸收社會部分人員,成立縣革委會思想文藝宣傳隊(簡稱文宣隊),以演出歌舞爲多。1970年起,改演。樣板戲。爲主、1978年10月,復建寧海平調劇團、1980年8月,以《金蓮斬蛟》片斷參加省青年演員會演,葉全民、蔣玲波分獲一等獎和二等獎、1982年9月,陳亞娟、葛素娟、夏永盛獲省小百花"獎、1983年6月縣人民政府批覆文化局,同意平調劇團演出越劇、此後平調劇不曾演出。角色行當分“三花”“五白”“六旦”即大花二花小花;老生、正生、副末、小生、外末;正旦、老旦、小旦、彩旦、刀馬旦、閨門旦。舊時還有“上四柱”和“下四柱”之分。“上四柱”爲小生、花旦、正生、大花;“下四柱”爲小丑、二醜、正旦、外末。一個演員往往兼演多種行當,如藝人周明禮、鄔學熊,既能演旦、生、末,又能演淨、醜、外。

自晚清起,不少藝人來自寧波的甬昆班,(既唱崑曲又唱調腔的班社),它是明末清初浙東流行的一支調腔。清中葉後,受崑曲影響,自成一家。“平調”這一稱謂,顯然受調腔、崑曲、曲牌的影響,又受本縣的地理環境和獨特的邑人個性諸因素而產生的。寧海平調在辛亥革命後一度盛行。

1932年起趨向衰落,至建國前夕,幾已湮沒。1956年,三門縣有關部門把流散在寧海的十餘名平調藝人組織起來,成立半專業性的演出隊。該隊於1957年赴杭州演出傳統劇目《金蓮斬蛟》(《小金錢》的一折),受到好評。1960年初,正式成立寧海縣平調劇團,並着手發掘、整理一批傳統劇目和現代戲。1966年後劇團解散,1978年恢復建制。1982年寧海縣成立平調整理研究小組,系統地對這一劇種進行藝術改革和劇目整理。1999年10月參加部在湖南長沙舉辦的“映山紅”全國戲曲會演中,榮獲表、導演等11項大獎。2004年7月,寧海平調《銀瓶仙露》又應邀赴杭州參加了中國第七屆藝術節展演,受到了好評。如今在先進前進方向的指引下,古老的寧海平調像花朵一樣定會綻放得更加鮮豔奪目,廣大人民羣衆定會更加喜愛。

藝術特色
  耍牙絕活:"寧海耍牙"是寧海平調錶演中獨具的一門絕活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口含四顆、八顆甚至十顆野豬獠牙,在口內,時而快速彈吐,時而刺進鼻孔,時而上下左右歙動,或有兩顆刺出鼻孔,尤其是有兩顆牙始終藏於口內,仍要唱、做、念、打,這一絕技稱爲"絕活",可與四川變臉媲美。此技相傳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爲老藝人楊先達(藝名紅毛老生)所擅長。另外有些表演技巧如老藝人劉乾木(小丑)的"雀步",葛時煙(小生)的"抱瓶滑雪""一馬雙鞍""買菜吐紅"等,均有較高難度,也是寧海平調一大演技特色。它是一種粗獷中不失細膩、野性中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幾個步驟。藝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豬下顎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爲主要動力,而用齒、脣、氣的各種活動輔助表演。這種表演以精湛的"變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調的"三大一小"及【將軍令】等曲牌,塑造出劇中獨角龍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態,令人歎爲觀止。寧海平調中的耍牙技藝獨特,程序講究,看似輕鬆,實則是一門苦功,每一代傳人都要經歷艱苦的練習過程方能掌握。新中國成立後,耍牙在傳統的基礎上得到改進提高,由原來的六顆耍發展成十顆耍,贏得了廣大觀衆的一致讚譽。

傳承意義
  一、寧海平調自從被寧海地方劇種平調吸收後,就與其形成了難以割捨的共生關係,成爲極具特色的地域性演技。

二、寧海平調以強烈的藝術誇張,烘托了它的獨特美。

三、以表演手法爲陪襯,展現了高超的耍牙絕技,塑造了角色的張狂與暴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