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達茂草原文化節,草原文化節簡介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的高原,這是一個迷人的地方,有着湛藍色的天空,天空飄着的白雲雪白得像是誘人的棉花糖,青藏高原美得像是天堂。在這片高原上居住着一羣古老的民族,那便是藏族,你對藏文化瞭解多少?你藏族的草原文化節瞭解多少?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包頭達茂草原文化節,草原文化節簡介

草原文化節簡介
  自2003年始,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連續6年居全國之首,創造了經濟總量每年超越一個省,從24位躍進到16位,人均GDP進入全國前十的“駿馬速度”。與此同時,自2003年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以來,內蒙古各地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走出一條事業與產業並舉,特色與品牌雙贏的發展之路,文化精品和品牌享譽全國,文化產業蒸蒸日上,呈現出百騎爭先、萬馬奔騰的“駿馬效應”。

草原神韻世界殊
  內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脫穎而出。《吉祥三寶》、《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等草原歌曲唱響海內外。電影《季風中的馬》、電視劇《東歸英雄》、民族舞劇《草原記憶》等一大批優秀民族歌舞和影視作品享譽海內外。

近年來,先後有300多項優秀劇(節)目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文華新劇目獎”和內蒙古文學創作“索龍嘎”獎、藝術創作“薩日納”獎。

齊·寶力高、德德瑪、騰格爾、韓磊、斯琴高娃、三寶、烏蘭牧騎、鳳凰傳奇、額爾古納樂隊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團隊在全國影視文藝界享有盛名。藉助於影視和演藝力量,內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長調、呼麥、馬頭琴藝術、二人臺、那達慕等文化藝術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

2005年,《萬馬奔騰》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第一次響起,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謝幕時說:馬頭琴和草原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風情獨特的草原文化藝術先後敲開了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廳、西班牙大教堂、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德國市政音樂廳、英國倫敦卡杜甘音樂廳以及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臺北音樂廳的大門,並屢屢獲得國際大獎。草原民族新服飾進入巴黎盧浮宮,轟動“時裝之都”。草原藝術在世界面前亮出了迷人的風采。6年裏內蒙古80多個文藝團體、1600多人次,在世界20多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進行了草原文化之旅,讓世界領略了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1年,着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在踏訪內蒙古大草原後寫道:“這個歷史學寶庫,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打開,至少沒有引起史學家足夠的注意。”如今內蒙古這座歷史文化寶庫正在漸漸打開。開啓的鑰匙只有一把: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

草原文化節——改革之力
  千年的草原文明史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內蒙古以文化體制改革爲動力,全面實施了“九個一批”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創作生產一批文化精品;開發一批文化人才;搶救保護一批文化遺產;建設一批文化基礎設施;樹立一批文藝團體;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鄉;建成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產業集團。圍繞“九個一批”工程,各地紛紛出招,文化熱如萬馬奔騰掠過千里草原。

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文化產業。鄂爾多斯市東聯集團從建築房地產企業向文化產業轉型,2003年開始,累計投資3.8億多元興建成吉思汗陵旅遊區,被評爲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08年接待遊客約30萬人,營業額突破2500萬元。集團成立的天驕藝術團,精心排練大型民族歌舞《聖地古韻》、《永遠的成吉思汗》,累計演出1600餘場。投資3000萬元拍攝歷史題材電視劇《秦直道》。東方路橋集團在呼和浩特市投資4.5億元建設的蒙古風情園,是集蒙古族歷史文化、軍事文化、宮廷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爲一體的特大型旅遊景區。

深化藝術團體改革。內蒙古雜技團,1960年成立,曾一度陷於困境,欠債334萬元。近年來,該團實行聘任制和簽約制,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各種途徑積極開拓演出市場。自2000年以來,該團曾先後出國演出30餘次,所到國家近20個,所到城市300多個,演出場次4000餘場,觀衆達1000多萬人次。目前,全區直屬59家文化事業單位有43家程度不同地進行了內部機制改革。

文化保護和傳承有序開展。2005年,蒙古族長調藝術被評定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內蒙古和蒙古國首次聯合申遺,開創了不同國家、跨境民族、同質文化聯合申報的成功範例。也是在這一年,內蒙古把每年的9月6日設立爲“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在全國率先組織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日活動。全區被文化部命名“民間藝術之鄉”10個,自治區級“民族民間藝術之鄉”31個。目前內蒙古正在積極申報呼麥、元上都遊牧文化區爲世界文化遺產。

小結:草原文化節,自2003年始,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連續6年居全國之首,創造了經濟總量每年超越一個省,從24位躍進到16位,人均GDP進入全國前十的“駿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