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頭木偶戲 揚州杖頭木偶戲簡介

木偶戲分爲很多種,杖頭木偶戲也是其中之一,這種表演藝術是從唐代開始就有的,那時候沒有那麼多的道具,在道具不齊全的情況下就有了杖頭木偶戲,那麼杖頭木偶戲是什麼呢?你們瞭解嗎,一起跟着小編往下了解下中國戲曲文化吧。

杖頭木偶戲 揚州杖頭木偶戲簡介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杖頭木偶戲俗稱三根棒,是由表演者依託一根命杆和兩根手杆進行操縱表演的藝術。杖頭木偶戲始於唐代。唐代韋絢着《劉賓客嘉話錄》曾載“大司徒杜公在維揚入市看盤鈴傀儡”。這裏說的維揚,即今日之揚州,而杜公即指杜佑。“盤鈴傀儡”即當時傀儡戲之一種。到了清代,揚州的木偶戲達到空前繁榮,不僅演出頻繁,其種類也更加豐富,集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和水傀儡之大全。清人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記道:“韓園在長堤上……閒時開設酒肆,常演出傀儡子,高二尺,有臀無足,底平,下安卯栒,用竹板承之,設方水池,貯水令滿,取魚蝦萍藻實其中,隔以紗障,運機之人在障內遊移轉動。”清代揚州詩人鄭板橋的《詠傀儡》更將木偶戲刻畫得惟妙惟肖:“笑爾胸中無一物,本來朽木製成身。衣冠也學詩文輩,面貌能驚市井人。得意那知當局醜,旁觀莫認戲場真。縱教四體能靈動,不藉提撕不屈伸。”清乾隆年間,徽班晉京前齊聚揚州,新穎的徽劇藝術,博得富商巨賈以及市民們的青睞,迅速佔領演出市場。這時的木偶戲在揚州市區逐漸衰微,被迫轉向揚州附近的興化、泰州、泰興、靖江和如皋等地,在那裏生根立足,後日漸繁榮昌盛。清代中葉,杖頭木偶分佈區域的莊戶人家每逢祭祀敬神、婚喪壽辰、歲時節慶都必演木偶戲。一時間,衆多專業的和亦藝亦農的木偶戲班應運而生,爭相觀看木偶戲成爲尋常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內容。據調查統計,泰興縣於1949年前共有117個木偶戲班;1957年,泰興縣對民間木偶劇團進行登記時,尚有光明、新生、大衆、德勝、合興、羣藝、復興、仲德、同興、同福、同藝等11個木偶劇團。另有“民福”班在鎮江登記,成爲鎮江木偶劇團;“紅星”班在上海登記,合併進了上海木偶劇團;還有的在如皋和泰縣登記成爲當地木偶劇團。1959年,泰興縣將11個木偶劇團合併爲3個木偶劇團,又於1968年秋將木偶京劇一、二團(木偶京劇三團已於1965年解散)合併爲泰興木偶劇團。1973年7月,泰興木偶劇團升格爲揚州地區木偶劇團(1982年又更名爲揚州市木偶劇團),團址也由泰興遷至揚州。此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杖頭木偶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驕人的業績。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杖頭木偶戲先後吸收了昆、徽、京等諸多劇種的表演之長,經過幾代藝人結合杖頭木偶特點,長期打磨而形成了獨特的表演技藝。杖頭木偶戲演員必須練好託舉木偶的“託舉功”,操縱木偶的“扦子功”,掌握各種人物步伐特徵的“臺步功”等基本功;要把握好操縱木偶的“坐立要穩”、“方向要正”、“身體要直”、“行動要平”等表演要素。除了一般的技藝要求外,杖頭木偶戲表演藝術家在各個新創節目中,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表演技藝,如“水袖功”、“扇功”、“長綢功”、“書畫功”等,成爲杖頭木偶戲表演藝術的一大亮點。杖頭木偶戲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徵和親和力,與人民羣衆的生活緊密相連。這種平民化的藝術既可以在大劇院的舞臺上以華麗、壯觀的陣容傾倒觀衆,也可以在校園、鄉村中以質樸無華的演出感染觀衆,還可以在喜慶宴會上以“人偶同臺”等特殊的形式給人們帶去歡樂。

  傳承譜系及代表性人物
  杖頭木偶戲從兩個不同渠道進行着藝術的傳承。一是民間的傳承。民間傳承以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兩種方式進行。據1986年普查記載,泰縣(今姜堰)大泗鄉小明村80%的農家都有木偶藝人,這是民間家族傳承的一個突出的佐證。當時這些農家藝人所謂的“進班”,就是進戲班跟師傅學藝,進行民間師徒傳承。1973年泰興縣木偶劇團上調揚州後,泰興又重新組織起許多民間木偶劇團,民間木偶藝人過百。直至今日,當地仍有民間木偶戲班在鄉間進行演出,體現了民間傳承的成果。另一個渠道是正規劇團的傳承,這主要是通過藝術學校開展教育和劇團設班培訓進行。從1962年至2003年,以這種傳承方式共培養了12批143人。在多種傳承方式的培育下,杖頭木偶戲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代表性人物。杖頭木偶戲當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爲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殷大寧、華美霞,以及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爲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顏育、封保義等。

  主要價值
  杖頭木偶戲是中國戲劇表演形式中最具個性、最具魅力的藝術種類之一,是中國寶貴的戲劇文化遺產。杖頭木偶戲歷經千年的發展,與流行區域的社會民衆關係緊密。無論是劇目還是班社建制、演出形式等等,都充分體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對研究當地歷史文化發展及社會生活狀況有着重要作用。杖頭木偶戲在其發展過程中,凝聚了衆多藝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以及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徵,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豐富人民羣衆文化生活和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保護情況
  爲了保護杖頭木偶戲,揚州市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過藝術教育方式培養演員,對學員進行專業訓練,提高年輕演員的素質;積極組織參加各級藝術賽事,促進杖頭木偶戲的發展;常年堅持送戲到中國小校,活躍校園文化,增加藝術實踐;編輯出版了介紹揚州杖頭木偶戲的專着《偶韻綿長》。

  小結:揚州杖頭木偶戲已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我們現在要保護好中國的民間藝術文化,所以有了一系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