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的產物:窯洞民居

在以前,農民一生的勞作,基本的一個願望就是可以修建幾個窯洞了。窯洞是一種黃土高原的產物,也是比較獨特的漢族民居形式。它是陝北農民的象徵,具有獨特的漢族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一個小小的窯洞則濃縮了黃土上不一樣的風情。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中國民居文化知識——黃土高原的產物:窯洞民居。

黃土高原的產物:窯洞民居



窯洞的特徵
垂直高度達二三十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爲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爲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佈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爲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

窯洞的文化

1、窯洞的產生與農耕文化
慶陽,地處黃土高原甘肅省東部,氣候溫和。古稱北豳,習稱隴東。歷史悠久,“周道之興自此始”。是漢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絢麗多彩。有着悠久歷史的慶陽,他的文化是經過長期積累豐富的,要了解窯洞發展就要追溯到遠古農耕時期。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窯洞像一位母親,親歷着朝代變遷,看着她的土地成長,看着農耕文化的開創發展,有着深厚的農耕文化的痕跡,漢族農耕文化的發展也帶動了她的發展。
早在二十萬年前,已經有人類在慶陽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視農業,《漢書·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時,不窋承襲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亂破壞農業生產,不窋遂率領族人來到慶陽,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種莊稼的技能,教民稼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詩經.豳風.七月》中描繪的正是一幅當時的農耕圖。
周族歷經從不窋到鞠陶、公劉三代,發展了農業生產,創造了周的燦爛文化。《甘肅省通志》裏慶陽人有“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是他們的功績,“陶復陶穴以爲居”是他們的功績也爲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沒有陽光,陰暗潮溼、又時常有野獸的危害,對人類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沒有保障,也因此不利於發展,在不窋執政時,鞠陶負責挖窯洞,所謂“陶復陶穴”就是周人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而挖的兩種形式的窯洞,古代窯與陶相同,有了窯洞,人們就不再苦於野獸襲擊,安全有了保障,開始定居生活,農業才因此而大力發展,窯洞便是農耕家園。

2、與剪紙、皮影戲等的文化
“刺繡、皮影、剪紙、隴東秧歌、隴東道情”爲慶陽地區漢族民間藝術五絕,針對剪紙、香包和皮影戲與慶陽窯洞的關係,窯洞文化的表現離不開這些藝術。民間文藝家曹煥榮先生從事多年的慶陽藝術研究,告訴我們剪紙、香包、和窯洞有着必然的聯繫,慶陽人用自己的智慧從窯洞影子中學會剪紙,香包由剪紙而來,這一切都跟窯洞有着必然聯繫,也是因爲周祖在此開鑿了窯洞,爲人們提供了安定的環境,人們才能充分地發展農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於經濟的不斷髮展,財富的不斷積累,在物質上滿足之後,勞動人民得到了休閒的時間,以自己的聰明才幹和在生活中的發現創造了剪紙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