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創始人如來佛祖的來歷

如來佛祖法力無邊,在中國的神話中如來佛祖不僅以雷霆之力鎮住了潑猴孫悟空,不僅在東方的神界揚名立萬,還收服了孫悟空爲佛家的鬥戰勝佛,金蟬子入六道輪迴爲人,十萬八千里一路受盡磨難取回真經帶回東方,大講佛法,佛教在中國的興盛一時風頭無二,佛教大全介紹一下如來佛祖到底是誰。

佛教創始人如來佛祖的來歷

如來佛祖即佛教教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梵文: ?ākyamuni,意爲“釋迦族之聖者”),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着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後世尊稱爲佛陀(Buddha、意爲“覺悟者”)、世尊等;漢地尊稱他爲佛祖,即“佛教祖師”。被世人尊爲神明。

  釋迦牟尼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 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是佛教開啓者。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釋迦牟尼佛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
  略稱釋迦、牟尼、文尼。亦譯作:能仁、能忍、能寂、能默、能滿、度沃焦,或 梵漢並譯,稱爲釋迦寂靜。又稱: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
  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爲“義成就者”(舊譯“義成”),
  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爲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爲釋迦牟尼,意爲“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母親名摩訶耶。

  是與迦毗羅衛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國小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妃,生下兒子羅。

  悉達多降生人間
  摩耶夫人途中經過大花園,叫藍毗尼園。那天天氣特別晴朗,園子裏面百花爭妍,綠草如茵,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夫人漫步在花園中,看見一顆高大的無憂樹,枝繁葉茂,猶如傘蓋一樣柔柔軟軟地垂下。夫人看得高興,舉起右手摸了摸枝條,太子就從右脅誕生了,披着一身金光。

  阿私陀爲太子佔相
  有位博學多識的星相學家,他名叫阿私陀來到王宮,細細地端祥安然而臥的太子,莊重地說:“非凡人!非凡人!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滿月,他是釋迦族的光榮,他將會成爲人世間 的救主 。”

  舉世無雙的宮殿
  淨飯王爲太子建造一座舉世無雙,奇妙無比的宮殿,命名爲“四時宮殿”;進入宮殿,四季如春,樓上閣下弦歌不絕,宮女歌妓侍立左右,不知人間還有春去秋來的淒涼,不知人生還有悲歡離合的悲緒。

  太子命侍從車匿將愛馬犍陟牽出來,策馬前行,徹夜不停。一路上人跡罕至,四周靜寂之極。在密林深處,找到了他所理想的居所,太子削髮改裝爲沙門(修道者),叫車匿將他削下的長髮帶回宮給父親,作爲紀念。

  太子帶領五個隨從,來到尼連禪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爲了尋求解脫,他靜坐思維,身不着衣,不避風雨,每日僅食一麥或一麻,堅持不懈達六年之久,身體已極度消瘦,但仍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

  悉達多結束苦行後,先到尼連禪河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積垢,隨後接受了河邊牧羊女供養的羊乳,恢復了體力。隨從他的五個人見他這樣做,都以爲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去修苦行。

  太子的威光驚動了六慾天上的魔王宮殿,魔王波旬心驚膽顫,害怕太子圓成佛道。便派了三個妖冶美麗的魔女去迷惑太子。魔女來到太子跟前,扭動着窈窕的身子,露出嫵媚的笑容,挑太子情慾,而太子毫不動念!閉目靜坐,穩如泰山。三個魔女自慚形穢,狼狽遁去。

  悉達多太子獨自一人,走到一棵枝葉繁茂的畢鉢羅樹下,拾了一些草葉鋪了一個座位,面向東方,盤腿靜坐。當時發下誓願:我若不能證到無上正覺,寧讓此身粉碎,永不起此座!”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大徹大悟。

  佛陀“初轉”
  佛陀成道後,開始了四十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的活動
  。他最初說法,是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隨侍過他的五個侍者阿若喬陳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爲“初轉”。

  佛陀弟子千餘人
  佛陀離開樹林,來到他曾經修道的伽耶山尼連禪河邊。他的目的是化度在這裏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領優樓頻羅迦葉。佛陀感化了他,隨後有五百個弟子皈依了佛陀。優樓頻羅迦葉又說服了兩個弟弟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各帶領自己的二百五十名教徒皈依佛陀,這時,佛陀弟子已有千餘人。

  回家探望父王
  佛陀成道後的第六年,淨飯王思念兒子,很想見他一面。佛陀爲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率弟子回國省親。回到闊別十二年的故鄉。他見到了父王,自然流露出的關愛之情,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父王萬分激動。

  羅睺羅“小沙彌”
  佛陀回國省親,講經說法,王室宗親紛紛披剃出家。就連淨飯王的愛孫羅喉羅也隨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彌”。過了兩年,佛陀的姨母帶着耶輪陀羅及五百宮女要求隨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讓她們出家爲比丘尼,並且特製《八敬法》戒律,要求比丘尼衆遵守。

  國王皈依佛陀
  皓月當空,大地銀輝。佛陀在“竹林精舍”向一千二百五十諸比丘,宣說其深微妙法。而後,率衆弟子暫離“竹林精舍”,走向北方的“祗園精舍”,沿途不斷對民衆施以教化 。喬薩彌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聞佛說法,深受啓迪,當即皈依佛陀。

  仍然到處講經說法。來到拘屍那伽城外的娑羅樹林,佛陀疲乏不堪,決定在這裏入滅。在兩株娑羅樹中間,阿難攙扶佛陀右脅而臥,還對外道須跋陀羅說法,這是最後度化的弟子,說完便寂然入定,安祥而逝。這是公元前五四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夜,佛陀壽八十歲。

  舍利子
  佛陀入滅,遺體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鬥,被分成八份,爲摩羯陀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耶族、
  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屍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吠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在歷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舍利被散失、湮沒、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時,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着,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

總結:佛教教義度人度己,講究六道輪迴,意在讓人們多做善事,免的來世受苦,佛教也是古代封建社會統治的一把趁手的武器,把民衆管的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