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之《書》

中國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泱泱大國,上下悠悠五千年。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在鎏金歲月的行進下,中國留下許許多多難得的文化遺產。有動人的歌賦、有美妙的詩經、還有很多啓蒙人性的古文,每一篇都是難的文化珍寶。你對儒家經典瞭解多少?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儒家經典之《書》。

儒家經典之《書》


  《書》
  《書》是宋代詩人丁謂所作詩詞之一。

《書》-作者
  宋丁謂

《書》-詩詞正文
  始向龜圖妙,爰從鳥跡成。
  偃波如制妙,例薤更難精。
  蔡表崩雲重,曹章綴露輕。
  憶曾思刻玉,瓊簡鏤金英。

儒家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在漢武帝爲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影響深遠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爲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但也因此禁錮人的自由思想,導致了手工業和科技的落後。

儒家起源之謎
  然而,儒者爲何名爲儒,儒字又是何種含義?這個卻是許多人皆未求深解的。

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認爲,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達名爲儒。儒者,術士也。(《說文》。)儒之名蓋出於需。需者,雲上於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儒是指一種以宗教爲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他說:“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爲術士之稱。”

胡適《說儒》中,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人部》對“儒”的解釋爲:“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而正是這個將儒釋爲柔,引來許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於立場截然不同的大辯論。胡適認爲儒者爲殷遺民,而這些人於亡國之後,淪落爲執喪禮者,儒爲周社會對有此類文化之術士之蔑稱。因已遭亡國,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勢存在。

李澤厚也認爲儒家是巫師演化而來的。孔子自己曾經說過,“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也”。但同時,他也指出了自己與專門溝通的術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從孔子開始,“儒”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漸漸地脫離了巫的知識範圍。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開私學的教育家,人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爲貴族所壟斷的禮儀和各種知識傳播到民間,逐漸形成儒家學派。因此,儒家是承襲殷商以來的巫史文化,發展了西周的禮樂傳統,是一個重血親人倫,追求現實事功,禮教德治精神始終一貫的學派。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爲最高。"

有人認爲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爲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爲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儒家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爲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着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孔子作古,"儒分爲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儒家沒落歷程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爲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爲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權威喪失。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國們時,近代便開始了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思潮、資產階級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八十多年前,時人發憤於國之積弱,詬龜呼天。一批深受西學影響又急欲救亡圖強的激進青年,以胡適、陳獨秀爲主將,發起了一場中國近代以來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運動"。運動員們抱着"打倒孔家店"的決絕姿態,否定了作爲中華兩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學。

衆所周知,在"五四運動"發起後至今,其間又遭最後一劫,這場充滿強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鬥爭"、"批林批孔"的運動,使儒學歷經空前的厄運。億萬人民(其中不乏文育)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國的大地上,就這樣使孔孟儒學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至此,歷五四,儒家所有學說,似乎全是惡名昭着,不屑一提。甚至於一些人一聽說是"儒學"、"孔孟之道",就怒斥爲"腐儒"、"孔老二",神經緊張地象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紅皁白大加詆譭。

典籍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樑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着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爲"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九淵、王守仁。

儒家的特徵
  其一、以孔子爲先師,爲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爲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爲指導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