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傳》序

《子夏易傳》序

《子夏易傳》一爲二卷,一爲十一卷。舊本題卜子夏(前507一?)撰。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孔子學生,爲莒父宰。孔子死後,到魏國講學,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取歷史教訓,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觀點’,李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爲師,相傳《詩》、《春秋》等儒家經典就是由他傳授下來的。學術界歷來主張,此書爲後人僞撰,而託附於子夏名下,《四庫全書總目》認爲“其僞中生僞,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隋書·經籍志》所着錄的二卷本,其實是魏晉間大興《易》學之風時爲當時人所僞撰而流佈於世。據《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當時因《子夏易傳》無傳習者,遂令儒官詳定,劉知已認爲,此書不見於《漢書·藝文志》,至樑阮孝緒《七錄》始有着錄,作六卷,或雲韓嬰作,或雲丁寬作,而至爲,可疑。司馬貞認爲,劉向《七略》有《子夏易傳》,但其書久佚,晉荀勖《中經簿》有《子夏易傳》四卷,或雲丁寬,是其已懷疑非子夏所撰。因此,唐玄宗採納了劉、司馬氏的建議,而停止向學校頒行。代宗以年,此本亡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有輯佚本。今所傳十一卷本,始爲晁說之《傳易堂記》所着錄,其稱“今稱《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據此,則今本應是張弧僞撰。弧爲唐末人,曾官大理寺評事。其書以王弼《周易注》爲底本而說以義理,所說義理,大致上以儒家“王道”的社會政治思想與《周易》經文相附會。迨朱彝尊作《經義考》,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及王應麟《困學紀聞》所引諸條目,則於今本全無,知張弧僞撰之書又遭後人增削僞纂,並又多衍出一卷,爲十一卷。因此,今本《於夏易傳》不但不是子夏所撰,亦並非完全爲張弧所撰,雲其出自衆家之手,可謂不誣。二本雖爲僞造,但其內容卻有—定的參考價值,孕含了較多漢唐時期的《易》學思想,《四庫全書總目》雲“案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故其對研究、探討《周易》古義,二本參稽,仍爲它書所不可替代。二卷本除爲馬國翰所輯外,《漢學堂叢書·經解·逸書考》中亦有考輯。今本則有《四庫全書》本,《通志堂經解》本及《學津討原》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