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時間觀與人體生理節律


  在自然界中,人體的生長、發育、臟腑氣血功能及運動變化規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內經》雲:“五藏者,所以參天地,付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說明人體生理節律的形成與自然息息相關。
  一、生理節律的分類
  1.日節律  又稱晝夜節律,其週期爲24小時或接近24小時。晝夜明暗交替往復是由於太陽周日運動的結果。日節律包括人體陰陽之氣消長日節律、人體營衛之氣運行節律、人體五臟主時辰節律、人體色脈日節律變化等。
  (1)人體陰陽之氣消長日節律  人體陰陽之氣消長日節律又稱爲人體之氣生、長、收、藏日節律,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形式。如《素問》:“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靈樞》則將一日的人氣消長分爲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爲四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入爲秋,夜半爲冬,朝則人氣始生……日中人氣長……夕則人氣始衰……夜半人氣入藏。”
  (2)人體營衛之氣運行節律  營衛之氣的運行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是相應的,《靈樞》說:“夫血脈滎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其運行規律爲:“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爲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各行二十五度,分爲晝夜。……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其中營氣運行始於手太陰循十二經行一週而復會於手太陰:“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衛氣則“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下行陰分,複合於目,故爲一週。”可見營衛之氣的運行有明顯的日節律。
  (3)人體五臟主時辰節律  五臟主時辰節律又稱臟腑日節律。一日十二時辰中,肝膽旺於寅卯,衰於申酉;心小腸旺於巳午,衰於子亥;脾胃旺於辰醜戌未,衰於寅卯;肺大腸旺於申酉,衰於巳午;腎膀胱旺於子亥,衰於辰醜戌未,表明臟腑的生理活動具有日節律。《鍼灸大成》以簡單歌括的形式對五臟主時辰節律作了概括:“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醜肝通。”
  (4)人體色脈日節律  一日中脈象有所變化,正常人體的脈象白天多浮滑有力,夜晚多弦緩,有晝夜的變化。診脈常以平旦,是因“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皮膚色澤是臟腑氣血的反應,是判斷人體機能狀態和病理變化的重要方法。《靈樞》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一日中氣溫的變化雖無四季氣候變化顯著,但仍有明顯盛衰朝暮寒暑之別,因此,皮膚色澤和脈象有晝夜節律變化。
  2.旬節律  旬節律是以十日爲一週期。常見有臟腑旬節律和十二經脈旬節律。它們的主時和衰減時間是一致的。子午流注針法的“納甲法”逐日開穴便是以此理論爲依據。《素問》指出:“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子午流注針經》謂:“甲膽乙肝者,謂五臟五腑,拘之十干,陽幹主腑,陰乾主髒。故天元冊又曰:膽甲肝乙小腸丙,心丁胃戊脾已大腸庚,肺辛膀胱壬腎癸。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便是三焦包絡二經元氣也,合爲十二經遍行也。”
  3.月節律  月節律是人體對月球朔望運動的一種反應,人體氣血的盛衰也與月的盈虛有關。以女子月經而言,一月一行爲月信,如海水有潮汐之象,潮汐與月的盈虛有關。
  (1)人體氣血盛衰月節律  《靈樞》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素問》則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2)女子月經節律  早在《素問》就提出了女子初潮的年齡:“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明代趙獻可在《醫貫》中記有:“朔望分陰陽者,七年級日爲死魄,陰極陽生,九年級者而月出,十三日而幾望,十五則盈矣,漸至二十以後,月廓空虛,海水東流,人身氣血亦隨之,女人之經水,期月而滿,滿則溢,陰極而少陽生,始能受孕”。已明確認識到月事與月相同步的問題。清代吳昆在《醫方考》中認爲:“月,天之陰也,以月爲盈,以月爲虧,故女子之血,亦以三十日而一下也,血之下也,同於月,故名之曰月事”。以上可見,月經與月相同步,具有按月而來的週期節律性,還認爲月經節律與月相的盈虧和海潮有一定的關係。
  4.年節律  年節律又稱四季節律,是人體對四季寒暑變化的一種節律性反映,週期爲365天。
  (1)人體四季陰陽之氣盛衰節律  《素問》言“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經歷着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規律,人體隨着季節之變異而適應之,天氣暑熱,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適應,而氣候寒冷時,人體爲了保溫,腠理固密而少汗,水液從小便排出,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在高溫環境中,人體爲了加強散熱,周圍血管擴張,80%~90%水分經汗腺排出,排尿自然而少,冬季爲了防止體溫散失,周圍血管收縮,汗液排泄減少,60%~80%水分由腎臟排出。
  (2)五臟主季節律  五臟主持不同的季節,如《素問》:“心者……通於夏氣。肺者……通於秋氣。腎者……通於冬氣。肝者……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通於土氣”、“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
  (3)四季脈象節律  《素問》:“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又曰:“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大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
  (4)四季人體之氣升降浮沉節律  《素問》雲:“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並謂:“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在氣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藏。”
  (5)四季色澤節律  人體色澤亦有四季變化規律。《素問》雲:“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望診遵經》亦云:“凡欲知病色,先必知常色。”面色隨四季時令轉換而發生輕微變化,一般表現爲春微青、夏微赤、長夏黃、秋微白、冬微黑的四季節律,待其“王”時則榮於面。《醫宗金鑑》:“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故爲客色也。”若非其時而有其色,則爲病色。舌色亦有四季變化之不同,一般春舌尖偏紅,舌苔薄白;夏舌質偏紅,舌苔微膩;秋舌淡紅,舌苔白燥;冬舌淡紅,舌苔白潤。四季有異,時色相應則爲常,違逆則害。
  5.超年節律生長壯老死節律  《素問》中對男女的生、長、壯、老、死節律描述的詳細,女子以七年爲一變化週期,而男子以八年爲一變化週期。“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五七,陽明脈衰,……六七,三陽脈衰於上……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三八,腎氣平均……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六八,陽氣衰竭於上……七八,肝氣衰……八八,則齒髮去。”



  二、人體生理節律的調節
  人體生理節律是由“心”調節的。“心”是人體節律調節的總樞紐。《素問》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靈樞》曰:“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神明”不僅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也包括“心”對節律的精密指揮和調節。它使人體內外節律協調同步,維持了機體的正常活動,一旦“心”的功能發生障礙,“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就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心”對人體的調節是從兩方面進行的。
  1.“心”使臟腑之間的節律協調一致  人體以五臟爲中心,通過經絡的連接使上下內處彼此相聯,在結構上構成了有機的統一整體。在功能上臟腑之間的活動是彼此相聯的,協調一致的。此髒是盛時則彼髒是衰時,彼髒是盛時則另一髒是衰時。《素問》指出:“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臟腑之間的協調同步是由“心”調節作用完成的,所以,“心”爲“五臟六腑之大主”。
  2.“心”使人體內外環境協調  《靈樞》:“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爲溺。”這是“心”通過經絡對人體體液調節來適應惡劣的氣候的變化。由於“心”有適應四時氣候的調節功能,才能使人體生理節律與自然律同步。

《內經》時間觀與人體生理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