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術溯源

風水術溯源

中國最早的文學總集《詩經》就有先民相地的記載。《大雅·公劉》篇述公劉率領周朝先民遷居豳地時,其中多次提及公劉登高行遠。甚察廣原京讞,草澤流泉。隨着經驗的積累,古人已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着某種必然的聯繫,認識能水火山澤,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自然方位、四時變化等對人的生活生存的影響。

漢末,形成了風水術或相地術的原形,隨着歷史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唐宋之際,形成了兩大風水理論流派。江西形勢注重龍脈、穴位、砂水、方位之間的呼應及其對氣的藏聚。福建理氣派則以五行八卦天星、十二支爲四綱,認爲氣作爲化生人體及萬物之源,無形跡可尋,須以羅經定其位而察其氣,重視方位對氣的生克迎聚。

明清時期,兩派理論漸趨融合,在風水勘查中,形、理並重,從而使風水理論更全面化。風水觀念的形成,是華夏文明進步的標誌,風水學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華夏文化高度發展和成熟的結果,值得我們爲之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