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爲什麼節 有什麼說法

    元宵節馬上就到啦,時間也步入了倒計時階段,臨近元宵節的時候,各地區尤其是村莊裏頭會舉辦比較大型的活動,讓全村又像是進入了春節時節的熱鬧一般,每個地方對其的重視程度都不相同,那麼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作什麼節日呢?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爲什麼節 有什麼說法

    一、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爲什麼?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爲‘“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爲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爲法定之事。

    二、另外說法: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據說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三、風俗活動: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也稱作上元節,當然在一些其他的地方也有他們自己的名稱或者稱謂,但這也不影響人們對這個節日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