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年例資料,高州年例解析

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有一個美麗的城市叫高州,高州其實就是由以前的南京而來,高州的礦產資源非常的豐富,在高州有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八年級到三月底舉行,那就是年例,年例這天村裏到處都洋溢着快樂的氣氛,而且還有美味的食物和好玩的活動,接下來和小編一起去看看高州的年例。

高州年例資料,高州年例解析

  高州年例
廣義上指高州府文化圈(古代高州六屬茂名、信宜、化州、電白、吳川、廉江)內的年例;狹義上指今高州市的年例。

所謂年例,是年年有例的意思。年例表面上是春祈社祭的一種,但無論舉行的時間、形式、發展源頭和演變過程、內涵等都超出了一般春祈社祭定義。儘管廣東的許多地方都有類似習俗,但年例有着更復雜起源與演變過程,有着大糅合式的節日形式和豐富的內涵而自成一派的。年例有着吸收其他節日內涵和保存土着遺風的痕跡,其超一般定義的存在,在細節上處處有所體現,使茂湛人始終執着地強調自己的節日是屬於地方特有的。年例的特別之處在其有三大特點,也是年例的三條活動線索,一是道公爲中心的各種儀式;二是各種文藝活動;三是招待親朋好友的宴會和遊樂。三條線同時展開,過程中三條線交匯時即是高潮,好友聚得越多、越有互動性,代表節日辦得越圓滿。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八年級到三月底

流行地區:以高州爲中心的粵西地區

節日起源:春天祈福,紀念冼夫人

節日活動:獅、舞龍、遊神、打醮、賞花燈、做大戲、放鞭炮、燒煙花等

節日飲食:山珍海味、燕窩魚翅、各種菜餚

節日意義:傳承了歷史文化,豐富了精神食糧

年例
高州年例一千多年來影響着茂名、湛江、化州、電白、信宜、吳川等縣市以及鄰近廣西地區。民國時期就有高州城“八社同慶”傳爲美談,《高州民國日報》介紹,民國初年,縣城北關街八社同慶之時,“樓前社、樓後社、賜寶社、懷柔社、集賢社、排後社、安榮社、金剛社進行過好大的”年例“大巡遊,遊神所到處,每家每戶出花燈,大戶人家掛燈籠,擺”天陣“、”地陣“吸引衆多獅子隊前來採青,場景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清朝光緒《茂名縣誌》寫道”二月祭祀分內入社後,田功畢作,自十二月至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十五日爲花朝……“這就是道出了高州年例習俗的真實涵義,”年年有例,歲歲有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開始爲”年例期“一直延至農曆二月底結束,而”年例期“高州城鄉到處張燈結綵,以示光景勝昔,較大的村莊舉行舞獅、舞龍、遊神、打醮、賞花燈、做大戲、放鞭炮、燒煙花,宴客等羣衆文化活動,盛況空前。

年例難於定義,因爲它是多功能的。既是節日更是習俗;既是祈福去邪的社區級道教節日,更是家庭和個人的社交活動;既是藝人獻藝的舞臺,更是大鄉鄰共求和諧、同尋正能量的好日子。信神和不信神的人都能夠各得其所。

年例起源
高州年例文化活動多與紀念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洗夫人有關,據說,”年例“活動初時由馮、冼家族而興起,另有一說是在冼夫人軍營中興起,初爲犒勞官兵、宰牛鬧春(開宰牛會),因長期已成習俗而演化成今天的”年例“.而在”年例“中的重頭戲就是”遊神“,而這個出遊的”神像“正是千人敬仰、萬人崇拜的冼夫人的雕像,民間長期把拜祭和紀念冼夫人形成年例活動相結合,形成一種特色,在全國絕無僅有,這種形式所包涵的文化內涵是許多文化活動都無法超越的,這裏極具歷史積極的意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民間關於年例來由的說法主要有三種:
(1)紀念冼夫人說:據說年例和冼太夫人有直接的關聯。具體,一是年例活動的形式依據粵西冼馮家族的祭祀祈福爲範本發展出來,長期演化後成爲今天的年例。二是高州雷垌年例,湛江某些地方和海南關於”鬧軍坡“都有直指年例是起源於對土着首領(包含冼夫人,尤其反映在海南黎族對古代土着首領拜祭上)和神靈的的說法,最早的形式是冼夫人下屬的各地軍營中的犒勞官兵、鬧新春、祭戰神的活動。

(2)元宵節說:茂名的”年例“,民間有其是由元宵節衍化而來的說法,證據是很多地方無論是否正月十五做年例,都將年例寫成年宵。自漢唐以來,中原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漢人過年和元宵節持燈嬉遊的習慣也被土着接受。但按照土着習俗慶祝節日喜歡相互請客,而元宵節日期是固定的一天,於是出現提前和延後辦節宴,結果慶祝元宵的日期就變長了。隨着漢化進程,土着慶祝豐收、祈禱祭祀的節日慢慢式微,後來各種風俗融於本土式的”元宵節“,逐步演變成一種要按時按例舉行的新形式民俗節慶。

(3)綜合節日說:現代人發現年例本質上是本土春祈與其他節日和民俗活動的融合。它與土着節日、元宵節、春節、三月三、社祭、粵西茂名等地方祖先生死忌遷移落腳紀念日等都可以扯上關係,它實際上是古今、漢越、道教與民俗的文化濃縮大餐。古代越族人過節特別好宴客,來人越多越吉利,而漢族人又重視禮尚往來,結果民族的融合使慶節的名目一下子增加了。雙方爲了減輕負擔不得不將各種名目的宴慶集中到一個日子統一請一次客。慢慢的,這種多喜同慶的做法不管原來的名目是什麼,某些漢越都能理解的固定內容開始成爲主角,但漢越、新舊名目的內容依然有所交集令大家不好給其下定義,只好叫它”年例“表示”大家都喜歡這樣的,以後每年就這樣做“的意思。這三種說法可能是都正確的,同時發生作用的。三種說法同時也是三種情結,分別反映了土着文化的遺風、漢文化大潮流、民族大融合,在高州它們都是可以同時被接受的獨特現象,高州人通過年例始終傳承着尊重與包容的傳統內涵。

年例紀念冼夫人
說到底,這三種說法就像盲人摸象,但都能找到冼夫人的影子,其德昭位重對人們的風俗習慣確是影響深遠的。冼馮家族是粵西第一家族,冼夫人嫁給馮寶代表漢越融合大勢所趨,而冼夫人”很不安分“地比丈夫更努力和成功的使漢越從敵對走向合流。年例正是在這種背景中演化的,衆說紛紛的年例起源傳說正是對應着不同羣體看待那段歷史的角度--年例的發展史就是漢越民族融合史的縮影,包涵着更豐富的歷史和內涵。如果簡單的說年例就是爲了紀念冼夫人,容易讓外人以爲是一下子形成的。保留爭議或者更適合。

年例這個傳統節日之所以流傳到現在,主要是它真正的目的都是爲了祈禱大家的平安,所以大家對於這個節日很重視,當然年例那天還有很多其他地方來參觀的人這個節日顯得很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