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節的別稱叫什麼,女兒節的由來

女兒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節日,隨着時間的推移,女兒節的別稱已經被人熟知,但是本名卻少有人知。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節日吧,小編保證當你聽到女兒節的別稱,會驚訝的大喊一聲:啊!


節日由來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叫作上巳節,並用香薰的草藥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爲禊。《周禮 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爲人們釁浴除災。鄭玄注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這個日子除了宗教作用,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女兒節的別稱叫什麼,女兒節的由來

由於青年男女會在這天都匯聚到河邊,爲古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契機。《詩經 鄭風 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當然這樣青年男女集會的場合,女孩們一定是盛裝出席的,直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女兒節”。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記載
  相傳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日子。古時候,人們把七月初七定爲女兒節。這個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中國許多地方在這一天,或前一天晚上,舉行別緻的活動。牛郎織女是由牽牛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的神話故事。遠在周代《詩.小雅.大東》裏就有這樣的詩章。

在古時候,人們把七月初七定爲女兒節。每逢這一天,婦女們要比賽“乞巧”。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七月七日爲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鈺石爲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乞巧”活動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卜巧”,二是比賽穿針引線。
  “卜巧”,就是卜問自己將來是笨還是巧;如果是巧,能巧到什麼程度。據《開元遺事》上記載,唐玄宗與妃子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都要在青華宮吃飯時,讓宮女們各以蛛絲放在小盒裏,察看蛛絲的細密,用來卜問自己巧得多少。“比賽穿針引線”,就是看誰的針線活兒做得好。祖詠在《七夕》詩中是這樣描寫七巧的: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民間除了乞巧外,在江南和江北一帶,還有女兒節送健繩的風俗。傳說,喜鵲爲了讓牛郎和織女相會,決定造一座天。造橋要用大量的繩子,這繩子上哪兒去找呢?當初給牛郎織女說媒的老黃牛,突然想起當地居民有在端午節給小孩在手腕上栓彩繩,象徵健康,取名健繩的風俗,於是,它就到各個村子裏講牛郎織女的悲劇,發動人們獻繩。人們聽了老黃牛的話,都很同情這一對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於是,人們相約在女兒節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繩,扔到屋頂或窗臺上,讓喜鵲銜去搭橋。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少女們還喜歡躲到葡萄架下,傳說,這樣可以偷聽到牛郎和織女的相思細語聲。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給後人留下的這些有趣的風俗,一直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