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的由來,年例的由來詳解

每一個地方都有着自己的歷史故事以及獨特的習俗節日,這些節日更能表達地區的風土人情年例在一些地區是比春節還重要的節日,在年例這個日子裏一般都要經歷三天,三天日子的叫法都是不一樣的。那年例又是怎麼來的呢?你想要了解一下嗎?讓我們一起去聽聽關於年例的歷史故事吧。

年例的由來,年例的由來詳解

  年例的由來:
茂名市有一個特殊的民俗節日“年例”.做“年例”氣氛最濃厚的是高州、化州、茂南、茂港、電白等地。還有湛江市的吳川。“年例”慶日從正月八年級起至三月,各村莊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慶日,時間1至3天。做“年例”期間,鄉村和街道佈置綵樓、彩廊、畫廊、彩旗,有些家宅也張燈結綵。綵樓(棚臺)會舉行戲劇、曲藝、木偶、民間歌舞等藝術表演;街道、村場則舉行舞獅、鑼鼓、遊神、飄色、儺戲等表演,村廟則舉行打醮、祭土地神、五穀神、天地神和遊聖神、收邪神、燒紙船、送瘟神等活動,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業興旺、老少平安,村場和家中會佈置盛宴,請來親戚朋友共同歡慶暢敘,親友的朋友也可隨友到來,過路好人也可以就席用餐,做“年例”有一種全民同慶的氣氛。“年例”節日的盛行地主要是鑑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袂花江、陵羅江、曹江、大井河以至沿海地帶。據調查,“年例”節日的形成源於明朝,流傳有一個民間故事。

話說四五百年前,位於鑑江中下游江邊的高州城、化州城、吳川城(梅菉)等城鎮已形成商業中心區,手工業發達,附近的鄉村也是農業發達地域,從事工、農器具和木、魚、鹽等物品販運的人往來城鄉之間,有的農人漸漸脫離農耕變爲城鎮人。使得在江邊千年形成的商品集散地,漸漸擴大城的面積,當地的農村人也變爲街道人。高州城鎮、化州城鎮、鎮隆城鎮、吳川梅菉城鎮由三日一圩市向日日皆圩市轉變,商業經營行會便搞一些商慶活動以推動商品交換。明朝時,鑑江流域各地的城鄉已經由漢俚文化融合進而全部漢化,中原移民和北來的官員宣傳中原文化,將祭社稷爲主的民俗節日社火(廟會)傳至當地,已跟當地古俚人流傳下來的文化漸漸融合,形成祭竈、燃竈火、遊廟神、上刀山、過火海、鳴銃炮、送瘟神、燒紙船、插田旗、送吉貼、出花燈等一系列習俗。這種習俗也成爲當時一種村慶文娛活動。村慶活動吸引城鎮人,商慶活動也吸引鄉村人,隨着部分鄉村人變爲行商人,隨着部分城邊土地變爲街道,隨着城鄉人往來頻繁,很多人都覺得:將鄉村的廟會農慶和城鎮的商慶結合起來,城鄉皆有文娛活動多好啊。

說的是高州府城有一個由農人變街人的人,名叫高化年,20歲出頭的他隨父親高聖將茂名縣北部山區出產的木材(主要是杉樹)通過鑑江水路木排流運方式,販運到化州城和吳川梅菉城出售,又從這些地方用船運回其他物品轉賣,經過多年的經營,家境殷厚。高化年的祖輩是北方移民來的,很懂中原文化的內涵,對古俚人文化也頗理解。他在行商過程中,認識一位在化州城任教諭名叫金和成的人,又在梅菉城鎮結交一位與他父親同齡的黎族人吳賢。吳賢住在海邊山村,從事船運,來梅菉把物品通過江海販到家鄉出售。時間長了,相知了,高聖和吳賢結拜爲兄弟。有一天,吳賢請高聖父子到他船上飲酒,叫出女兒斟酒。那高化年見了花容月貌的吳女,竟一見傾心。吳女也對高化年暗送秋波。席間知吳女名叫吳梅例,也知書識禮。因高聖跟吳賢成結拜兄弟,高化年和吳梅例也以兄妹相稱。高化年愛心涌動,卻不敢冒犯兄妹禮教,不敢跟父親言及求婚的事。情煎三個月後,跟化州城的金和成教諭吐露心曲。金和成願意玉成美事,稍作思量,叫高化年於正月十五元宵節日,請吳賢父女及他那個山村的多個鄉老到來賞花燈,由他說合。

高化年把金教諭的話講給父親聽,又說這樣既可增進情誼,又可促進城鄉人江海人往來,使生意興旺。高聖覺得兒子想法聰明,欣然答允,發出請貼。元宵之日,吳賢攜女梅例和村老八人往高家赴宴。席間說三天後的正月十八,是他海邊山村的廟祭活動,跟街上的元宵燈慶有所不同。金教諭當即叫吳賢要禮尚往來,要高聖父子帶他和商友前往賀慶。吳賢卻說村居簡陋,不敢接貴客。金教諭向高聖建議:在梅菉鎮江邊他的木貨場那裏,邀請吳賢帶一部分人到來表演廟會的娛樂節目,使海邊山村人多來看你的木材,買賣會更好。高聖想到此舉高明,便發出邀請。那天貨場上張燈結綵,由吳賢村人和請道士做道戲演木偶戲儺戲,邀客入席吃飯,賣出的木材比往日增加一倍。幾天後,高聖又在高州府地他江邊的貨場,按當地的廟祭日舉辦一次娛慶,上演木偶和儺戲,還從信宜山村請來能做“上刀山”、“過火海”等民間表演的人,從自己木場中挑最大的杉樹製作“刀山”.也請吳賢帶女和鄉親到來。四面八方的人都來看熱鬧,過後,高聖的木材又多賣一倍。又過幾天,適逢化州城江郊廟祭,高聖又舉辦一次民俗節目演出。從商的種田的都到來看民俗表演。戲場熱鬧之時,金教諭說要暫留高化年在孔廟書院幫教,當即掛出說是高化年作的一對聯的上聯:農商慶會成年例。說明誰能對得好聯,便成終生摯友;又問臺下的高聖和吳賢答應不答應,兩人都高興說好。

用新鮮事作的新鮮聯句,把人難倒了,好一會兒沒人能對上,有兩個秀才說出一二句,金教諭都說文不對題。這時,只見金教諭帶着一位眉清目秀的秀才打扮的青年上臺,手裏展開所對下聯的條幅:例年成會慶商農。金教諭說:這下聯是上副的迴文,對得好,願出聯和應聯的成親朋摯愛,說完便叫二人對拜。在戲臺下看戲的高聖和吳賢都覺得那應對的後生好像是吳梅例。原來這對聯事是金教諭暗中安排好的。全場的人都稱讚含有高化年的“年”和吳梅例的“例”兩人名字後一字的這回文對聯:農商慶會成年例,例年成會慶商農。

這農商慶會過後,金教諭對高聖和吳賢勸說:兩個年輕人都當衆對拜了,我作媒人,讓他倆成親吧。兩個一商一農的好友笑着點了頭。由於這一對聯,這一樁美事,又見農商慶會將廟會和商慶結合,既迎吉送邪又促進城鄉人情誼和大衆娛樂,便使人覺得要年年成例,各地推舉廟會鄉賢輪年做首“例年”會慶,年年如此慶商農。傳揚出去,這條圩的圩誕也開會集捐學着做“年例”,那條村的廟會祭也集捐做“年例”,由農村變爲街道的更做大“年例”,農商同慶,你做我做。接着就傳遍鄉村,就互相攀比,你那圩街來的親朋多,生意好了,也表明肯施財就能發財,我邀更多的親朋來;你那村莊廟慶多親朋來,人氣旺,表明有愛心,我便請更多親朋來,於是衆人便有了做“年例”能“福人又福己”的心理意象,於是“年例”節日便傳承幾百年直至今天。由於各地村莊和由村變街的最初廟會誕祭日不同,所以流傳到今天的年例日期也不同。

以敬天祈豐、敬神佑安、歡親樂友、崇義獻愛、人際和諧爲思想內涵的“年例”,表達廣大民衆大方友好的品德和愛國愛鄉的精神風貌。在物慾氾濫、個人利益爲主的社會裏,茂名地方的數百萬人能個人出錢讓親友和非親非故的人到來共享美食,共賞文娛歌舞,更凸顯茂名人的思想行爲超乎尋常。本文作者作《茂名年例》詩一首,有兩作曲家分別譜了普通話和粵語兩種曲,在鄉間傳唱。詩爲七律:

戶戶呼親喚友來,幾村酒席定期開。

迎賓民衆宣鄉禮,好客街人疏義財。

好戲新歌相祝賀,誠賓摯主笑開懷。

茂名年例民同慶,高尚民風登雅臺。

我說茂名年例節慶是“親友節”,外地人稱茂名年例是“歡樂節”.茂名年例是茂名對外的一塊文化亮牌。

在宋朝的時候就有年例了,這說明年例的歷史一直源遠流長到現在,關於年例的起源呢,說法也有很多,可能是因爲並沒有統一的,就連信仰什麼的不同,可能在這上面就會有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