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是什麼節 萬聖節活動介紹

萬聖節是西方的一節日,是西方傳統的鬼節。每年萬聖節來臨的時候,是很多小孩子非常喜歡的節日。因爲節日可以扮演各種精靈或者妖怪,還有糖果可以吃。那麼關於萬聖節具體有那些活動呢?在民族節日中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萬聖節是什麼節 萬聖節活動介紹

又叫“鬼節”
  在西方國家,像美國,英國啊,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我們中文翻譯過來就叫“萬聖節”。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當中的“鬼節”。

孩子們喜愛的節日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一羣羣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着:“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裏,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萬聖節的標誌
  騎着掃帚的女巫、小妖精和骷髏都是萬聖節的標誌物。

貓頭鷹和其他夜間活動的動物也是萬聖節的普遍標誌。起初,這些動物讓人覺得非常可怕,因爲人們認爲這些動物能和逝者的靈魂進行交流。

黑貓也是萬聖節的標誌物,並且也有一定的宗教起源。人們認爲黑貓可以轉生,具有預言未來的能力。在中世紀,人們認爲女巫可以變成黑貓,所以人們一看到黑貓就會認爲它是女巫假扮的。這些標誌物都是萬聖節服裝的普遍選擇,也是賀卡或櫥窗上很常用的裝飾

黑色是傳統的萬聖節顏色,這可能是因爲萬聖節前夜的各種傳統或儀式都是在晚上舉行。

南瓜也是萬聖節的標誌性象徵。
  南瓜是橘黃色的,所以橘黃色也成了傳統的萬聖節顏色。

用南瓜雕制南瓜燈也是一個萬聖節傳統,其歷史也可追溯到愛爾蘭。傳說有一個名叫傑克的人非常吝嗇,因而死後不能進入天堂,而且因爲他取笑魔鬼也不能進入地獄,所以,他只能提着燈籠四處遊蕩,直到審判日那天。於是,傑克和南瓜燈便成了被詛咒的遊魂的象徵。人們爲了在萬聖節前夜嚇走這些遊魂,便用蕪菁、甜菜或馬鈴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來代表提着燈籠的傑克,這就是南瓜燈(Jack-o'-lantern)的由來。

愛爾蘭人遷到美國後,便開始用南瓜來進行雕刻,因爲在美國秋天的時候南瓜比蕪菁更充足。

現在,如果在萬聖節的晚上人們在窗戶上掛上南瓜燈就表明那些穿着萬聖節服裝的人可以來敲門搗鬼要糖果。

萬聖節的習俗——不請吃就搗亂
  萬聖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ortreat”,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爲“ALLSOULS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麪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

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着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遊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裏。

另外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JACK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JACK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行魔法讓JACK永遠不會犯罪爲條件讓他下樹。JACK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入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裏,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裏放着,稱作“JACKLANTERNS”,而古老的蘿蔔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小結: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和中國的鬼節不一樣,萬聖節的時候,人們會扮成各種的鬼怪精靈,小孩子會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