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七年級的別稱 春節的別稱都有哪些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日,自然而然,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日子。所以說,瞭解春節相關的知識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正月七年級的別稱有哪些?春節的別稱都有哪些?

正月七年級的別稱 春節的別稱都有哪些

正月七年級的別稱有哪些
  我們都知道,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爲端月,其一日爲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這裏所說的“元”,本意爲“頭”,後引申爲“開始”,因爲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爲“三元”;因爲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爲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正月七年級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七年級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爲“正朔”,改正月七年級的時間。

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爲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爲元旦;

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七年級爲元旦;

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七年級爲元旦;

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曆七年級爲元旦;

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爲元旦。

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曆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曆。

春節的別稱都有哪些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歲朝”、“歲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爲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爲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

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爲一“年”,五穀豐收爲“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當然了,如果想要更加了解節日的特點和獨特性,還是需要看實際情況,而之所以這樣說,也是爲了更好的讓節日的儀式感更加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