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撒拉族民風民俗

我國有衆多的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經過歲月長河的雕刻,都慢慢形成自己特有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影響着少數民族生活的內內外外,吃的、穿的、用的、包括建築風格,風俗習慣。你知道少數民族之一的撒拉族嗎?他們又會有着怎麼樣的民族風俗,下面,我們一起帶着好奇去了解下吧。

盤點撒拉族民風民俗


  婚俗簡介
  撒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在婚姻方面有幾種特點,

一是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權;

二是男子有憑“口喚”,離棄妻子的特權,即男子如果對妻子不滿意,只要說三聲“我不要你了”,就算宣佈離婚。而女子卻無權提出離婚;

三是早婚現象很普遍。女9歲,男12歲,就要承擔婚嫁的“非日則”(神聖的天命)。從此,阿娜們不準出大門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閨房繡花或學做茶飯,等媒人登門說親。

四是近親通婚的較多。解放後,這些情形幾乎都已改變。

婚禮習俗
  撒拉族婚俗,既古樸又喜氣。婚禮一般在隆冬的黃昏舉行。娶親人(男方)一般不入家門,先在女方家門外場院守候,聽阿訇誦"尼卡亥";女方長輩要迎出來給新郎戴上新帽,繫上繡花腰帶,再由已婚的至親陪伴,跪在阿訇面前,新娘在房內炕角跪聽。念畢,撒核桃、紅棗一盤給衆人,並散發"古古麻麻"(油炸小麪食),女家還要設宴招待迎娶者,迎娶者先回,次日由女方至親中已婚的兩位女眷和其他親朋好友送新娘至男家。

送新娘前,女家要派十多個青年男子,向男家送去陪嫁和妝奩。此時,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紛紛趕來,圍坐新娘四周,邊看姑嫂們給新娘修面整容,梳妝打扮,邊聽新娘哭"撒赫斯"(相當於其他民族的哭婚調)。至掌燈時分,男方牽來一匹馬或騾迎娶新娘,新娘在阿舅和叔伯們的攙扶下,一邊退行,一邊低頭弓腰,哭吟"撒赫斯",緩緩走出大門,從左至右,繞乘騎一週,並徐徐撒完一把糧食(象徵家中五穀豐登,到婆家後生根發芽),從右扶上坐騎,由至親中已婚的兩位婦女陪伴,其他親朋好友簇擁,浩浩蕩蕩送去男家。這時,女方村裏早先嫁到男方村莊的婦女們,端着一盤盤香噴噴的"比裏買亥"(油拌的麪食),在村外的道旁熱情迎接,並通風報信,密告本村"擠門"的情況,使送親者有個精神準備。

至男家門口時,鳴放禮炮,送親男眷簇擁新娘強行騎馬奪門而入,男方則閉門索禮,還要讓新娘下馬步行入門,你堵我衝,以此一爭"勝負"。這一"擠門"習俗,至今還很盛行。進門後,大家一一上炕入席。

新娘就餐前,由至親長輩作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後用筷子揭開新娘的面紗,撒拉語叫"巴西阿什"。這雙象徵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費收回。餐畢,新郎家的妯娌們端一盆淨水,前來向新娘索取喜錢。她們用筷子或手攪動盆裏的水,讓新娘把銅板丟在水中,象徵婆家清白似水,願新娘深紮根,結碩果。撒拉語稱此爲"蓋吉爾橋依"。

這時,年輕人紛紛起來,把新郎的父親、哥哥、阿舅捉起來,滿臉塗上鍋灰,頭戴破草帽,眼掛空心蘿蔔鏡,用木棒擡起,或讓騎犛牛轉圈,熱鬧非凡,直到討得一筆可觀的喜錢方纔罷休。接着就表演"駱駝戲"、"宴席曲"。

當晚成親,次日雞鳴而起,新婚夫婦各依伊斯蘭進行沐浴,並盛裝出門,拜見公婆和長輩,新郎赴女家拜岳父母道安。在大庭廣衆中,女方還要開箱"擺針線",陳列陪送新娘的嫁妝,大夥兒一一觀賞新娘的精心刺繡,新娘還要給男方家人和叔伯至親送刺繡的鞋襪、枕頭等。爲了表達對新娘家長及至親們的深情厚誼,男方也拿出一部分錢財,予以酬謝。

對送親者,先以茶食招待,路途遠的,當晚分別請到本"阿格乃"、"孔木散"家去住宿,次日,始擺宴席款待。宴席畢,還要分送"肉份子",凡女方的至親遠房,不論老少都要分送煮熟的牛、羊肉一份;給新娘的父母至親要送錢或衣料。隨即,由女方一老者說幾段"吾熱赫蘇孜"(婚禮讚詞),祝願新婚夫婦相親相愛、白頭偕老,囑託親家對"羽毛未豐、年幼無知"的新娘多加愛護,言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