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放風箏的意義 爲什麼要放風箏

導語:春天是一個放風箏的好季節,放風箏也是在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之一,節日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具有不同的意義的,那麼清明節放風箏的意義是什麼呢?爲什麼要放風箏?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放風箏的意義 爲什麼要放風箏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爲對,後於鳶首以竹爲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清人潘榮陛所着《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爲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清明節放風箏的意義 爲什麼要放風箏 第2張

在古人眼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行爲:他們認爲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所以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放風箏的意義 爲什麼要放風箏 第3張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這個習俗在《紅樓夢》中就有:當風箏放飛昇高後就有意把引線剪斷,讓風箏遠遠飄去,據說它可以帶走晦氣、煩惱、苦悶、憂患與病痛。於是有人便將自己的苦惱事寫在紙上,紮在風箏上,讓它隨着風箏一去不復返。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還常常在清明節放風箏。放風箏作爲清明習俗之一,流傳已久。從元宵節後放風箏活動一直持續到清明節,所以古時也把清明節稱爲“風箏節”。古時放風箏是一項具有意義的戶外活動,目的是爲了放掉身上的“晦氣”。

當然,隨着時光的流逝,現在放風箏早已衝去舊時的“”色彩,人們只不過是藉此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而已。如今放風箏成爲了一項頗受大衆喜愛的娛樂活動,人們在戶外放風箏大大舒展了平日緊張嚴肅的氣氛,調節了忙碌的生活節奏。

小結:在清明節的假期中,小夥伴們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到郊外去放風箏,放走自己在生活中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