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結婚 傈僳族結婚介紹

結婚對於中國的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都是非常的重要的一件事情。新郎和新娘都會打扮的非常漂亮,非常盛大的舉行婚禮。那麼關於傈僳族的結婚風俗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傈僳族結婚 傈僳族結婚介紹

風俗
  青年男女通過勞動生產、逢年過節、參加婚禮、慶賀豐收、社會集會、生意往來以及串姑娘等活動,認識了對方,併產生了愛慕之心,就可以尋找機會與對方對歌。如在小路上相遇,在溜索旁相逢,在四間勞動,在密林中砍柴,都可以背過身子,手扶耳朵,向愛慕的人丟一首歌過去。對方聽到後,就會對回歌來。這樣一來一往,互問互答,兩人間感情的距離就越拉越近了。

婚禮過程
  第二天早飯後,女方家組成熱鬧的送親隊伍,擡、揹着嫁妝,由新娘的舅舅揹着新娘,在鞭炮和火槍聲中離開女方家。此時,新娘表示不忍離別父母姐妹,要禮儀性地哭泣,但哭聲一般持續不長,賓客就唱起(送親歌)。可以說,新娘是在歌聲和哭聲中上路的。

到男方家門口時,從竹樓到庭院,到處都聚集着男方迎親的人。人們分站兩旁,用隆重的禮節來迎接新娘,歡迎送親的客人。

僳僳族婚俗
  新娘進了男方家的竹樓後,女方家送親隊伍中走出七八個健壯的小夥子,他們圍着男方家火塘跳(跺腳舞),以象徵性地檢查新娘住的竹樓是否牢實。跳完後,送親的人們才進屋子就坐。這時候,圍坐在火塘邊的老人一邊喝酒,一邊唱起了僳僳族的(創業歌),以歌聲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歷史,不忘恩負義祖先創業的艱難。接着,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開始對歌。時而個人對唱,時而一個領唱,衆從合唱,只聽歌聲陣陣,此起彼伏,並夾着陣陣的歡笑聲,把喜慶的氣氛渲染得很濃。歌手們演唱時右手搭在歌伴的肩上,左手放在耳根的下部,隨着曲調的節拍一左一右地擺動,所唱的曲調明快活潑,旋律優美流暢。婚禮這天,女方家送親的人們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酒內儘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還一撥一撥地過來敬酒、勸酒,致使不少送親者成了醉翁。送親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覺得樂,甚至會成爲美談。

第二天早上,送親的人們返回時,男方要託他們帶一些酒肉給女方父母,鑑於舉行婚禮的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所以第二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請一老人在火塘邊持酒爲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蟲魚鳥獸都是成雙成對的,但願你們夫婦白頭偕老。"婚後數天至十多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門。

回門時,新郎要帶去豬肉、包穀粑粑、三腳架等物送給岳父家,同時要在岳父家幫助幹十餘日的活才能攜手返回。返回時,母親會送給做了新娘的女兒一隻雞、一口鍋和鐮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僳僳族歷史上曾有搖籃婚配、互換婚和搶婚的習俗,但現在已基本絕跡了。

家庭觀念
  僳僳族家庭一般比較穩固,離婚的較少。如離婚,要請中間人,並刻木爲證。離婚當日要殺一頭豬,由中間人刻好木刻並灑上豬血和酒,然後男女雙方對天盟誓,就算完成了民族習俗含義上的離婚。木刻上刻有中間人的人數,並由中間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後悔和否認,就可以出示木刻作爲憑證。

歷史
  僳僳族歷史上曾有搖籃婚配、互換婚和搶婚的習俗。

婚俗特色
  簡樸誠信好說親
  說親即訂親,一般都選在農曆“七月半”以後進行。忌諱九月和冬月兩個單月。據說冬月是“出靈月”,不能提親。說親不需媒人,也不講究彩禮。多數是由男方父母或哥姐出面,帶點微薄禮品(諸如糕點、掛麪等一些食品)到女方家說親。若女方家同意聯姻就會收下禮品,並把女兒的屬相出生年月告訴男方家,也好讓男女雙方借“刮且”(僳僳族蹢腳舞)和其它集體活動時見面結識,增加感情。一旦訂婚,女方家就開始忙着準務嫁妝了。

德昌僳僳族婚禮,歷來推崇簡樸爲榮,男方不送聘禮,女方孃家不送陪奩。

熱熱鬧鬧樂送親
  德昌僳僳族舉辦婚禮,大多數在農曆臘月至次年二月間,最遲不超過三月。接親時,新郎家請兩位懂禮儀、會唱山歌的男子(僳僳族尊稱“娃拿扒”即證婚人),他們各自帶上一名助手也叫“伴郎”,帶上接親禮品如白酒、糕點、掛麪、草煙(也叫葉子菸)等去女方家接親。伴郎先用一支羊腿與新娘子家換回另一支羊腿,其意是姑娘只嫁給一家,婚事成終無悔改。

接親隊伍起程前,男方家要請一位輩分高、懂禮儀的阿巴莫(老大爺)爲“娃拿扒”念祝福語,祭告家神和祖先,同時給“娃拿扒”身上掛一條白麻布作爲領親標記(現在大多已改爲紅布),之後接親隊伍便可起程了。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家的女人們站在路旁阻擋“娃拿扒”進屋,表達對新娘出嫁的挽留,經過脣槍舌劍之後才讓男方家的人進屋。女方家也要請一位阿巴莫念祝福語,爲“娃拿扒”再掛一條領親麻布,男女方送的兩條麻布交叉打結,意爲承諾接親。

招待接親客人後,新娘的伴娘和嘎瑪(女山歌手)坐一方,“娃拿扒”及助手和男方請來的阿巴莫坐一方,邊喝酒邊對歌。對歌完畢,新娘叩拜父母隨“娃拿扒”及送親、接親客人一道起程。送親隊伍浩浩蕩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有意思的是新娘子的父親或母親,必須一人要當送親客。大家跟在新娘子後面,一路走來一路說笑,還邊唱僳僳山歌邊跳“送親調”。

“娃拿扒”和“嘎瑪”也即興對歌,唱婚程的艱辛、唱新人的能幹、唱僳僳族人的美好生活。

接親無論路途遠近,途中都要休息三次以上的單數。一般第一次休息是新娘出門後在屋外不遠處小憩,第二次由“娃拿扒”根據路途長短決定在中途休息,第三次在距新郎家不遠處休息,並在此等候新郎家人來“迎親”。

有禮有節喜迎親
  新郎家派人前來“迎親”時,“娃拿扒”將新郎家準備好的草煙(現在一般用香菸)按每人兩張(或兩支)分給男女老少客人們。葫蘆笙手們則在屋外路邊吹着“迎親調”迎接送親的客人們。然後請進屋內,男方家還要送一點禮錢給領親的蘆笙手和伴娘。新郎進屋時,送親客爲其在頭頂上架起一張被蓋作庇護,男方家人則撒上羊屎顆爲新娘驅逐從野外帶來的病魔,爲新娘帶來一世吉利

迎親儀式以“娃拿扒”和伴娘跳舞、吹奏蘆笙而告一段落。之後男方擺宴待客。婚宴結束後,新郎新娘便進行拜堂儀式。

拜堂前,先由男女雙方親朋贈送給新人一些禮金並喝兩碗並作一碗的喜酒,稱爲喝“請拜酒”,然後丟“請拜錢”。新郎新娘並立站着,面前置一簸箕,拜錢就丟在簸箕裏。丟錢的順序是按輩分的高低,從男方家開始再到女方家。10元20元或更多數目的錢隨意丟,無論多少都能表達對一對新人的美好祝願。丟進一次錢,新郎新娘都要跪下叩頭行禮並倒酒答謝。拜堂在正堂內進行,神龕上要點松明子,置羊頭、擺4支羊腿。

拜堂完畢後,由“娃拿扒”爲新人另取名字,這時新人雙雙跪於草蓆上,阿巴莫端起酒祈討吉利的封贈語。新人飲酒,“娃拿扒”則將煮熟的羊肝分給在座的客人們吃,並不停問“哪位還沒有得到羊肝?”並從神龕上取下羊頭、羊腿向家神報告。爲新郎新娘取名完畢,一對新人進正房脫下此前穿的長衫,解下新娘蓋頭。至此,所有儀式纔算完成,新娘方可自由活動。參加婚禮的人們開始圍着火堆“刮且”。大家盡情歌舞,通宵達旦。次日早餐後,三三兩兩各自返家。

小結:傈僳族在結婚當地和其他的民族不同,結婚當天的新郎和新娘是不會在一起的。結婚之後各自都是同牀共眠的。結婚後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之間,會有一個叫做回門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