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人喜歡的住所,裕固族民居特點

每個民族就像花兒一樣,隨着時間的流逝,花兒會綻放自己的美麗,民族會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佔有五十五個,每一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不可分割的一份子,共同構成我們這個大祖國。裕固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你對這個民族瞭解多少想?下面,帶着你的好奇,一起來看看吧。

裕固族人喜歡的住所,裕固族民居特點


 民居特色
  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帳房用6根或9根木杆支撐,周圍用褐氈搭蓋而成,別具特色。他們住的是帳篷。這種帳篷是用耗牛毛編織的毛氈做成的。一般長約5米、寬3米、高2米,四周用牛毛繩拉緊固定。坐在帳篷裏似乎能看見星星點點的天空,但卻不漏雨,且能遮風.帳篷內左側是用原木搭成的貼地板牀,大約佔帳篷的一般,上面鋪着厚厚的毛氈,這時全家人安睡、談天、用餐之處,也是會客廳。帳篷的右側就是廚房。他們燒的是幹牛糞,這種燃料火力挺大。既沒有什麼怪味,也沒有那種嗆人的濃煙。

飲食習慣
  裕固族人民的飲食與他們從事的畜牧業相適應,一般一日喝3次加炒麪的奶茶,吃一頓飯。主食是米、面和雜糧,副食是奶、肉。他們還喜歡飲燒酒,抽旱菸。禁吃大雁、魚,忌食尖嘴圓蹄的動物,如馬、驢、騾、狗和雞等。(不吃馬、驢、騾是因爲裕固族人在遊牧時代需要他們來馱運物品,對裕固族人至關重要,你聽過有獵人拿槍當柴火的故事麼?不吃狗肉是因爲狗是裕固族人最得力的幫手。至於雞,裕固族人基本上都在吃,早就不是禁忌了,但切記:裕固族人不吃猛禽,如鷹、雕、隼等。)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間有一日三茶一飯或兩茶一飯的習慣,每天早晨起牀後,一般都先將淨水或剛開鍋的茶舀一勺灑在帳篷周圍,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經開始,然後調入酥油、食鹽和鮮奶反覆攪動後即可飲用。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麪、紅棗或沙棗就可當早點了。中午也要喝茶,到了晚上,待一切勞動結束後,纔開始正式吃飯。晚上吃的飯一般以米麪爲主,有米飯、麪條、面片等。

裕固族平時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帶骨煮熟上桌)、燜羊肉條、風乾羊肉乾、牛、羊雜碎湯等。除牛、羊肉外,也食豬肉、駱駝肉、雞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時常佐以大蒜、醬油、香醋等。

由於自然條件限制,牧民平時很少吃到新鮮蔬菜,只能採集些野蔥、沙蔥、野蒜、野韭菜和地卷皮(類似木耳)等野菜。秋季草原上到處都有鮮蘑,所以鮮蘑是入秋後常食的菜。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犛牛、黃牛、羊奶爲主製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還喜歡在大米飯裏、粥里加些蕨麻、葡萄乾、紅棗,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黃米飯內加些羊肉丁、酸奶,作爲主食。

裕固族平時還喜將麪粉做成面片、炸油餅、包子等,最拿手的是吃水餃,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許多餃子,然後凍起來,現吃現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時再吃。

典型食品:裕固族用羊肉製作各種菜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肉腸和支果乾。

剪鬃毛:裕固族的傳統農祀活動,流行於甘肅肅南一帶,一般在每年農曆四月十一日以後的幾天內擇日舉行。裕固族人非常愛護牲畜,當小馬駒長到一週歲時,要舉行隆重的第一次剪鬃儀式。在這一天,要請來親朋鄰友祝賀。剪鬃時,一邊唱《剪鬃歌》,一邊剪。剪下的第一撮鬃毛,拿進帳篷,獻給佛像,以求保佑。剪完後,主人要盛情款待客人。客人借酒祝興,讚美主人有了駿馬。最後,主人要騎上馬駒串帳篷。每到一處,人們要以吉利的話祝賀。

火驅凶神:裕固族的古老宗教性習俗,每年春節除夕前舉行。舊時,人們認爲每年陰曆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五,是凶神最猖狂的時候,只有火才能驅逐凶神。因此,除夕來臨,裕固族家家戶戶要把帳篷(或房屋)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在門外的空曠地方點燃兩堆火,邊放鞭炮,邊驅趕牲畜從兩堆火中間通過。從除夕到正月初五,帳篷及畜圈內外都要掛上酥油燈,徹夜通明。這樣,凶神就不敢接近人畜,以保平安。

六月大會:俗稱“過會”,是裕固族傳統宗教節日。流行於甘肅肅南縣裕固族居住地,各寺院會期時間不一,多在農曆六月七年級至十五日舉行。屆時,山區牧民要請喇嘛念平安經,並上山祭鄂博。去時人們手拿鄂博杆和清茶,來到規定的祭神地點,邊向山上灑清茶,邊祈求山神保佑。

摔跤,裕固語稱爲“瑪勒啊拉斯”,是裕固族傳統的體育娛樂運動。它既是一種力量的角逐,更重要的是技巧、智慧和毅力的較量。雙方側身抱好對方的腰,可以用腿絆,看誰能先將對方摔倒。獲勝者會受到人們的讚譽,被人們視爲“好漢子”,裕固族稱爲“巴特爾”。

宗教信仰
  裕固族信仰喇嘛教,是屬於剌嘛教格魯派(黃教)的。但是,裕固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曾信過別的宗教。在公元8世紀中以前,回紇人就曾信仰薩滿教。他們崇拜精靈,崇拜祖先,害怕雷霆。還應時而產生了能預卜吉凶、呼風喚雨的男女巫師。後來,裕固族的祖先又先後信仰過摩尼教和佛教。

明末清初,喇嘛教中的黃教勢力,逐漸傳入撒裏畏兀兒地區,並在撒裏畏兀兒地區建立了最早的黃教寺院,名爲黃藏寺(又稱古佛寺)。此後,喇嘛教逐漸便成了裕固人的主要信仰。

“點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可汗”的意思。“點格爾汗”意爲“天可汗”。裕固人認爲“點格爾汗”能使他們避邪免災,一年四季太平吉祥,供奉“汗點格爾”,是一種原始崇拜。所說的“點格爾汗”,就是一根細毛繩,上面纏有各種牲畜的毛穗和各色布條,下端是一個小白布袋,裏面裝有帶皮和脫皮的五穀雜糧,供奉在篷內的上方右側。

敬奉“點格爾汗”儀式,由“也赫哲”主持。也赫哲多爲男性,有父子相傳的,也有自發的,自發的“也赫哲”,就是有人某一天突然全身顫抖,自稱“天神”附了體,即成爲“也赫哲”;據說羣衆對自發的“也赫哲”比較信任。也赫哲的衣着與常人相同,只是頭上留着一條長辮子,上面纏有許多綠、白、藍布條,平時盤在頭上。也赫哲平日參加勞動,信喇嘛教。

也赫哲敬“點格爾汗”的活動,一般每年進行兩次。一次是從農曆正月初開始,每家都必須請他,一家一天,直輪到二月初;一次是在立秋以後,但不一定每家都請。正月敬“點格爾汗”的活動比較隆重。其儀式:在地上鋪一紅色毯子,上面擺九小堆糧食成花狀,每堆糧食上放一盞酥油銅燈;九個銅燈擺成三角形,燈纏綠、白、藍三色布條。毯子的上方擺一個小方桌,上供一芨芨草紮成的草墩子,中間插着纏有布條的柳枝。祭典時,點燃酥油燈,同時,把柏枝點上讓其慢慢地燃燒,散發出香味;將一隻綿羊(禁用山羊),由專人或也赫哲一刀刺入羊腹,立即伸手掏出羊心,名爲攥羊心。然後將羊頭割下,連同跳動的羊心一起置於盤中,放於九燈與草墩之間。隨後用開水燙羊拔毛,取一半羊毛,塞入芨芨草墩中間。接着也赫哲開始祭祀,手持一把勺子,內放奶子、酥油,並不停地向上揚撒;口中唸唸有詞地繞着地毯,小方桌和供品轉圈子,衆人跟隨其後;也赫哲唸經畢,隨即將酥油燈推倒,仔細察看燈花,並根據燈花預卜這家一年中的吉凶禍福;若有禍事,也赫哲則告戒主人在某月某日請喇嘛唸經消災。儀式完畢後,羊心、羊頭送給也赫哲作爲酬謝,羊身一劈兩半,一半由家人分享,一半送給請來的鄰居親友。祭典後的第二天清晨,由家人將芨芨草墩送往本家族中的固定地方。七天後將草地中所插柳枝上的布條等取回包好,敬供在神龕上方;每逢轉移牧場搬遷帳篷時,用一條幹淨的毯子,把“點格爾汗”包好,放到一個潔淨較高的地方,待馱子搭好後,再把“點格爾汗”放到馱子的最上面。到了目的地,他們仍要把“點格爾汗”放在高處;待帳篷紮好,先將“點格爾汗”放好,再搬其他東西。

到裕固人家做客,不能持槍支、彈藥、牧鞭、生皮、生肉進入帳篷,據說“點格爾汗”不喜歡這些東西,並忌諱俗人穿紅衣,騎紅馬走近帳篷。

裕固族地區共有九個寺院,有的寺院建築宏偉,歷史悠久,有塑繪的神像和藏文經典。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故有“什麼寺屬什麼家(部落)”的說法。

其中黃藏寺(又稱古佛寺,後稱夾道寺)建於明末,是一座最早的寺院。景耀寺創建於清順治年間,其他如康隆寺、青隆寺(又稱轉輪寺)、長溝寺、水關寺、紅灣寺、蓮花寺、明海寺等,先後於清康熙、雍正、光緒年間,新建或重建及整修。除康隆寺、紅灣寺、夾道寺屬青海大通縣郭莽寺(又名廣惠寺)管轄外,其他均受青海互助縣佑寧寺(原名格隆寺)管轄。寺院的規模以康隆寺爲最大,經堂可容納五百多僧人同時誦經。其他各寺較小,一般有二十至三十個僧人,小寺纔有十人左右,其內部的等級界線較嚴。有的寺院有活佛、法臺(又稱堪布)、管家,有的只有僧官(管家)或提經。活佛是寺院最高統治者,是通過“轉世”繼承佛位的;法臺、管家是宗教上層,提經、僧官一般都是由有一定權勢或諳練經典的僧人提升的;班弟(貧苦僧人)是寺院最下層。寺院有刑法,並定有成文或不成文的清規戒律,主要是懲處一般僧人。解放前,寺院是部落、宗教的活動的中心,也是當地經濟、政治中心。寺院上層與部落頭人的關係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重大事務,頭目常和寺院上層商量。因此,寺院中的喇嘛在本地區的政治、經濟、生活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但一般不能享有“政教的合一”的特權。寺院中的喇嘛,起初都是青海進入裕固族地區的傳教者。後來,隨着喇嘛教的傳入,一些裕固族兒童被選入青海塔爾寺,學習幾年經文,結業後回到本地當喇嘛。不過,裕固族牧民當喇嘛的不多。康隆寺、清隆寺的喇嘛、僧人可以結婚。他們除了宗教節日和放會(宗教儀式和集會)等活動時到寺院唸經外,平時大多在家以加牧業勞動。原來黃教喇嘛、僧人是不能結紙的。到清代,由於戰爭和瘟疫等疫病流行,使裕固族地區的人口銳減,經向甘州提督申請,允許康隆寺、青隆寺的僧人結婚。其他幾個寺院的僧人,雖名義上不能結婚,但也有小家庭;平時居家(即住在戴頭婦女的帳篷裏),寺院只留一,二個看門的。較小的寺院則是平日上門鎖,放會時僧人才到寺院去。說明寺院對僧人的約束是不大的。

較大的幾個寺院,每年要舉行四次佛事大會,會期雖不盡相同,但一般是在農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四月十四至十六日,六月初十至十五日,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第月十五還有一次小會。

正月大會是裕固人一年中最大的聚會,過會時,寺院炸子、做饃饃、宰羊,喇嘛還把紅棗撒在過會的人羣中,表示吉利。這一天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服到寺院去燒香、點燈;僧人爲大家跳“護法”(佛教稱擁護佛法的人爲護法;護持自己所得之法,亦名護法)時,由二十多個僧人戴上假面具跳神,羣衆在四周跪拜。寺院還舉辦酥油花(即用酥油與幾種不同的色彩合面捏成)燈會,展出各種各樣的花卉、人物、臉譜,鳥獸,形象活潑,栩栩如生。

祭“鄂博”,一般在農曆二月八年級日。大河地區各部落祭鄂博的時間不盡相同,長溝、亞樂等地是六月七年級,水關鄉西貧河等地是四月二十一日。鄂博是用五、六米長的松木椽子做成的。過去,每戶裕固人要的一位家長去祭鄂博。凡給鄂博許願用的“圈神羊”,從小就不剪毛,長相要好,要精心管理,而且必須是青山羊或白山羊(均爲公羊),並在圈神羊的右肩部用紅、綠布條拴上做標記,等到小羊長到六七歲祭鄂博時宰掉。此外,在大山還專門設有鄂博臺子,第年由部落派兩名稱作“會手”的人輪流負責準備工作。祭鄂博這一天,人們在鄂博上加一些新的木椽子,木椽的尖端纏有羊毛;人們還要就地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請僧人唸經,先在圈神羊的頭上抹些酥油,再往羊頭、羊身上澆水,在羊全身顫抖時宰掉。羊肉分給大家,喇嘛分頭背子,其餘參加者每人一份。

四月大會是齋戒,寺院的喇嘛,法臺及僧人要閉齋兩天,十四至十六日禁閒談、忌食葷菜、辣椒、蔥蒜,只喝些酥油茶;喝茶時要漱口。開齋那天羣衆都到寺院去,僧人首先漱口後,吃一種用大米飯拌酥油抒成的開齋糰子,然後,凡到寺院的人都吃一點齋糰子。

九月和十月大會,是宗喀巴生日和逝世的日子,只舉行一般的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