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也流傳着許多民間傳說典故。今天,小編就溯源窮流,爲大家挖掘一些三皇五帝的知識,看一看他們分別都是誰?只有清楚地瞭解了我們的歷史,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光大。

揭祕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燧人(三皇)
  風姓,簡稱燧人,尊稱燧皇。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出生於商丘,爲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爲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奉爲“火祖”。商丘因此被譽爲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燧人氏死後葬於商丘古城西南3裏處的燧皇陵。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燧人氏,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
  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進入原始社會的初級階段。原始人類以粗糙的石制工具獵取生活必需品。那時的人,吃的是動物的生肉或生的植物根莖或葉片,穿的是獸皮或用植物編織的物件。用石塊等作武器,抵擋野獸的侵襲。因爲生食,容易受到疾病傷害,人的壽命極短。那個時代,由於動物遺體中之磷的燃燒,裸露的煤炭因地表壓力引起的自燃,森林在極端乾燥下因吸收太陽熱量而引起的大面積燃燒,原始人類經常可以看到火光,有時可以見到連續不斷的森林大火。但那時的人卻不認識火,視爲怪物,視火爲不詳,繞火而行,避火而居。
  隨着中國原始人類數量的不斷增多,在商丘終於出現了一位智者。之所以稱其爲智者,是因爲他有超越常人的行爲。別人繞火而行,他卻哪裏有火便向哪裏去;別人避火而居,他卻經常在有火的地方居住;別人撿到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總是隨手扔掉,他發現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總是撕些肉放入口中細細品嚐。通過長時間體驗,他發現了火的妙用。在寒冷的時候,人靠近火堆或在太陽光下,身體比較舒服。吃被火燒熟的動物肉,比生食動物肉少了一股難聞的腥味,且口感較好、胃覺舒服。於是,他號召周圍的人把捕獲的動物或採摘的植物根莖放在火上烤着吃,使人類慢慢克服了生食的習慣。他帶領周圍的人在寒冷的時候靠近有火的地方或曬太陽,使人類找到了抵禦寒冷的辦法。
  智者認識了火,知道了火的廣泛用途。但自然界中的火併不是到處都有,隨時存在的,再大的森林大火總有熄滅的時候。爲了使人類時時處處都能找到火與用上火,智者開始了艱難地人工取火方法的探索,經過千百次試驗,終於找到了鑽木取火與點石擊火兩種方法,使中華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與取火技術。由於鑽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於是人們便把發明人工取火技術之人尊之爲“燧”,稱爲“燧人氏”。遠古人相信燧,跟隨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爲首的遠古人類氏族部落,這個氏族部落被後世形象地稱爲“燧明國”。
  中華民族素有崇拜“鼻祖”的傳統,對火的發現者並教會人類使用取火技術的人尊之爲“燧皇”與“火神”或“火祖”。

伏羲(三皇)
  風姓,燧人氏之子。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又稱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於成紀,所處時代約爲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爲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捕魚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上古時代,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爲伏羲。伏羲生日爲農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區有在農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風俗。
  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鬚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颳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用於捕魚打獵。他還創造了文字替代在繩子上打結的記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爲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爲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爲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立八卦,開啓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二、教民作網用於捕魚,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爲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羣婚狀態。
  四、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五、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六、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爲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鑑。

神農(三皇)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爲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炎帝所處時代爲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爲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爲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炎帝被道教尊爲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炎帝與黃帝是華夏始祖。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漢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爲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爲唐人,但是一直沒有棄用華夏族稱謂。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母爲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

黃帝(五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爲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爲“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黃帝(Thehuangdi;Yellow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九年級(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爲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爲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爲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爲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九年級,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爲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爲軒轅。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爲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爲道曆元年。

顓頊(五帝)
  顓頊(zhuānxū)(生卒年月不詳),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玄帝,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於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國語·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後主政。《列子·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爲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爲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
  顓頊的母親女樞一次夢見一條直貫日月的長虹飛入腹中,由此懷孕而生顓頊,顓頊生下時頭戴干戈,並有“聖德”字樣。
  五德始終說成型於戰國時代,所謂“所居玄宮爲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爲帝,又稱玄帝”很明顯屬於後人根據部分史前歷史按照當時時代的需求進行表述。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爲都城,以句芒爲木正、蓐收爲金正、祝融爲火正、玄冥爲水正、句龍爲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顓頊存在的年代與五德始終說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尤其在上古的史前歷史極度缺乏文字記載,就這一點上來說,水德、玄帝之類的說法,值得懷疑。不得不感到遺憾的是,在龍骨作爲藥材的年代裏,有不計其數的可能涉及到史前文明的孤本龍骨都已經被先人吃掉,遺失的歷史恐怕難以尋回了。

帝嚳(五帝)
  帝嚳(kù):姬姓,高辛氏,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黃帝的曾孫,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15歲受封爲辛侯,30歲受禪即位,號高辛氏。春秋戰國後,被列爲“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後啓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堯、帝摯之父,商、周兩朝先祖。
  其祖父玄囂,是黃帝元妃嫘祖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顓頊是其伯父。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爲天下共主後,以亳爲都城,以木德爲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帝嚳因爲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選爲助手,因有功被封於辛。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爲帝嚳,時年三十歲。因他出生並興起於高辛,故史稱高辛氏。帝嚳即位(部落首領)後,能夠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爲老百姓着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遷都亳。以亳爲都城,避免了部落受洪水侵襲,並徹底消除共工餘部。帝嚳以木德爲帝,深受百姓愛戴。帝嚳成功締造盛世,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帝嚳在位70年,享壽105歲。生子摯,摯承嚳的帝位。死後在故地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堯(五帝)
  堯(約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勳,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爲帝嚳之子,母爲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於唐地,號爲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爲天子,定都平陽。[1]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境內)。堯從父親帝嚳那裏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爲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爲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不食大魚大肉,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被後世儒家奉爲聖明君主的典型。
  傳說古帝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史記》作“陳鋒氏女”)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孃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帶着慶都,坐上小船遊覽。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颳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捲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捲風,彷彿這旋風裏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衝着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便不見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颳起大風,捲來紅雲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了些,長約一丈左右。因爲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着。她閉着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着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採眉,長頭髮,上書:亦受天佑。她將這圖畫藏了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她住在丹陵(今順平縣伊祁山),過了十四個月,生下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帝嚳聞報慶都爲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帝嚳是個孝子,爲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哪裏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爲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着兒子住在孃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爲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2008年攸縣堯帝史蹟專家論證預備會在株洲市金龍大酒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3位考古界、先秦史研究界知名教授(研究員),本着把攸縣堯帝史蹟放到全國範圍內論證的原則,認爲堯帝生於攸縣丹陵(今伊祁山)等論述。

舜(五帝)
  舜(shùn):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爲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嬀,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地一說在諸馮,一說在姚墟;爲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爲有虞氏首領。治都蒲阪(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
  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歷來被列入“五帝”之中,奉爲華夏至聖。
  傳其稱號爲有虞氏,姓姚又姓嬀,名重華,字都君,諡曰“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他是帝顓頊的六世孫,自五世祖窮蟬起都是平民。帝舜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子象的傷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異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讚譽。舜生於姚墟,辛勤耕稼於歷山(犁山),在黃河之濱燒製陶器,在壽丘(今山東曲阜)製作日用雜品,在頓丘(今河南浚縣)、負夏(今山東兗州)一帶經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間威望大。
  他在歷山耕田,當地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即聚集成一個村落。當時部落聯盟領袖帝堯年事已高,欲選繼承人,四嶽一致推舉舜,於是,堯分別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九名男子侍奉於舜的左右,以觀其德;又讓舜職掌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以觀其能。皆治,乃命舜攝行政務。
  堯把帝位禪讓給舜,二十八年後去世。舜選賢任能,舉用“八愷”、“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堯未完成的盛業。傳說他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統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遠佞人”,“直而溫,寬而慄,剛而毋虐,簡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賓服,四海鹹頌舜功,因而《史記·五帝本紀》稱“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傳去世於南巡途中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今湖南永州)。
  虞舜不是傳說人物。從夏開始,夏朝的世系非常清楚,十七個王。“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堅定地說:”夏還不是最早的王朝,中國文明的起源遠在其前。這一觀點,我至今沒有改變。
  禹與舜不可分割。當一些人還捧着顧頡剛先生“考證”的“大蟲”來質疑我國上古文明史時,豈知,在堯舜禹之前的2000-3000年,我國已經有了仰韶文化較大規模的城(如鄭州的西山古城)。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這段時期裏面(“這一段用歷史傳說來說大約就是堯舜那個時代”),古城已經很多。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說古城林立;一些陶器、玉器上的符號“如果說和文字沒有關係,恐怕就不好講了”;中國也出現了禮儀性的大墓;出現了含鋅的銅基合金和含鉛的銅基合金,也就是出現了黃銅器和青銅器。“到夏代的時候,青銅器就普遍使用了。”上述四項,就是世界公認的“文明”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