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藏族,瞭解藏族舞蹈

藏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一個,主要分部在西藏、青海、四川等省。藏族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民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可以重重畫上一筆,可見藏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有多重。那麼你是不是想了解藏族舞蹈呢?那還等什麼,快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走進藏族,瞭解藏族舞蹈

一、歷史淵源
  1、《果卓》流行地域廣闊
  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爲“索”,工布地區稱之爲“波”“波強”,藏北牧區稱爲“卓”或“鍋莊”。《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臺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彙。農、牧區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胯、蹲步和轉身等爲主,活潑而熱烈。
  2、《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
  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絃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堆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爲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區別於其他圓圈舞形式。這與羌族的《灑朗》和古格王朝宮堡遺址壁畫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見公元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
  3、《諧》也稱爲《弦子》
  因由男舞者邊領舞邊以絃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爲“葉”或“康諧”,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區的《弦子》最爲著名。各藏族地區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
  4、《卓諧》和《熱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爲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擬獸舞”爲素材,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個舞蹈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爲特點,技巧性表演佔舞蹈的主要地位。
  5、《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
  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從日喀則地區《大鼓舞》的領舞“卓本”的裝束上,即可尋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遊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爲“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司馬旺堆鄉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製長柄,斜插於身後。《卓諧》的表演共分爲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與隊形變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詞現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和生活幸福爲主,祭祀成分逐漸減弱。《大鼓舞》多在“望果節”等喜慶時表演。
  6、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的鼓面小,側繫腰間,無長木柄。這種“鼓舞”形式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廟壁畫中就有《卓諧》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畫《桑耶寺落成慶典圖》中,也可見到它的風采和“卓本”的姿容。
  7、《熱巴》是一種包含“民間歌舞”
  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的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流傳在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工部地區和雲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區,是過去流浪藝人以此賣藝爲生的雜藝歌舞節目。而《熱巴卓》,則是一種由男女藝人共同表演的雙人“鈴鼓舞”,現在,人們所說的《熱巴卓》和《熱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鈴鼓舞》而言。《鈴鼓舞》是《卓》中頗具特色的一種“鼓舞”。
  除民間自娛性舞蹈外,從公元15世紀噶丹頗章王朝起,藏族開始有了專門在王宮表演的專業性歌舞。
  供藏族宮廷和上層貴族欣賞的《囊瑪》,在18世紀末,八世達賴時,融入了內地樂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兩部分組成。隨着時代的前進,《囊瑪》經過增添和改編,現已成爲表演舞蹈呈現在舞臺上。
  此外,《噶爾》是由被稱爲“噶爾巴”的男性兒童表演的“樂舞”。多用於驅邪迎祥、歌頌政教等方面。從這種舞蹈的伴奏樂曲、樂器和舞姿、服飾上看,《噶爾》明顯地受到過中原和西域“樂舞”的影響。
  8、藏戲
  除以上介紹的民間舞蹈外,歷史悠久的“藏戲”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戲曲調高亢,舞蹈性強,節日劇目《朗薩姑娘》、《頓月頓珠》、《蘇吉尼瑪》、《卓瓦桑姆》等,深受民衆喜愛。在拉薩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經堂的“寺廟落成慶典圖”壁畫上,正在邊作舞邊全神貫注地逗引着兩頭由人披獸皮裝扮的“犛牛”,一旁還有擊鼓作樂的伴奏者,其神態個個栩栩如生。這幅“寺廟落成慶典圖”上的“戲獸舞”形象,不但說明早在千餘年前的西藏已有“戲獸”表演,而且經歷各個時期延續至今的“白麪藏戲”和它的唯一傳統劇目《西容仲孜》(藏語意爲:西容縣鬥犛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節目。圖爲20世紀30年代,在廣場表演的《犛牛舞》。

二、主要特點
  1、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在白麪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
  2、信仰特點
  爲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點,人們在祭祀禮儀中,創編了使用各種神祇面具,並含有大量藏族土風舞成分的程式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盛行的藏傳佛教黃教教派所採用,稱其爲《羌姆》,流行於西藏、內蒙、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信仰黃教的廣大地區。《羌姆》舞蹈多由《擬獸舞》。在表演時,很少歌唱,氣氛莊嚴、肅穆。
  3、“跳神”活動
  每逢重大宗教節日,喇嘛寺都要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筒、長號、鼓鈸齊鳴之中,表演者頭戴面具、裝扮成衆神列隊繞場一週,揭開序幕。然後陸續表演《凶神舞》、《骷髏舞》、《牛神舞》、《鹿神舞》、《喜樂神舞》和《護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內容。在各段舞蹈之間,還穿插喇嘛們表演的摔跤、角鬥等,以娛樂觀衆。有時還表演“捨身飼虎”之類的佛經故事和表現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壽星舞》、《仙鶴舞》等。今天,黃教的祭祀舞蹈《羌姆》與清代、民國時期的《羌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沒有大的改變。《羌姆》的最後一場是驅鬼,衆神兵天將把用酥油和糌粑製做成想象中的鬼首——“朵瑪”押送到寺外曠地點火焚燒,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
  在西藏各大喇嘛寺院中,都保留有專門供跳《羌姆》時使用和供經堂壁掛的各種神祇面具。在桑耶寺中,至今珍藏着創建西藏喇嘛教的印度高僧蓮花生的空體半身像,爲在宗教節日舉行《羌姆》時,套於表演者身上作祭祀之用。全國各大喇嘛教寺院,每年都選出剛入寺、具有歌舞素質的小喇嘛,由老喇嘛以《羌姆》舞譜爲依據,口傳心授《羌姆》舞蹈的各種舞姿。
  生活在四川省茂汶地區被稱作白馬藏的藏族支系民衆,每年在藏曆新年時要用兩三天時間,對最大的神靈——山神進行祭祀。當祭祀者在山上祭祀回來後,人們便頭戴各種神獸面具,在村中圍圈按一定程式跳舞,向神靈祈求豐收與福安。

三、差異
  藏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爲藏族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藏族服飾文化也同樣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髮、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徵明顯。
  拉薩爲中心地區的農民通常穿白色圓領右衽氆氌長袍,領子、袖口、袍邊鑲紅、黃、藍色帶十字花紋的花邊,長袍略長於人身高,穿時用一條繩子將袍子折短繫於腰間,使袍子剛過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口袋以裝日常用品,出門時,夜裏袍子可當被子。
  拉薩爲中心地區城鎮藏族服裝與農民有些差別,特別是婦女着裝。夏天,拉薩婦女穿無袖長裙,色彩、面料的選擇全然不同於牧民和農民。拉薩人喜歡用質地比較好的綢緞、嗶嘰等面料做藏裝,偏重選擇素淨、淡雅的顏色,與農牧民喜愛的大紅大綠強烈對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來城鎮居民着西裝革履者越來越多,就連拉薩近郊的農民穿傳統藏裝的也越來越少,漢裝、藏裝、西裝混穿現象普遍。
  藏北牧區的牧民,一年到頭幾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後背、袖口用綵線縫出大幅圖案。一般男子皮袍處理較簡單,婦女的藏袍較複雜,要用許多條寬大的色帶飾邊,並排飾於後面,有黑、紅、綠、紫等顏色,數量大多爲五至七條,也有的把皮面飾滿。
  東南地區的工布服裝最典型的特徵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寬無袖袍。男子的“谷休”從腰部束扎,下襬不過膝,女裝“谷休”卻下垂至腳面。“谷休”大多是用氆氌製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別喜歡戴一種從山南桑昂曲林傳去的用綵緞作裝飾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講究,有“那刀”、“日局”兩種,男女均穿。“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節日盛典才穿的。
  西邊的阿里普蘭地區盛行羔皮袍,製做精細、裝飾典雅。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爲主,領、袖、襟底鑲水獺皮,外套綢緞,這在整個藏區都是較具特色的。而普蘭服裝的最精美、最獨特的卻是婦女的“孔雀”服飾,它與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繫在一起。孔雀河源頭似孔雀,它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徵,爲了使孔雀般的美麗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於這塊土地上,婦女們的裝飾便模仿孔雀而流俗於今。婦女戴的帽子叫“町瑪”,是棕藍色彩線氆氌製做的圓筒帽,帽的底邊截一段爲留辮子處,婦女的耳墜以珊瑚及珍珠連串而成,長約15釐米。獨特的帽子及耳墜象徵孔雀的頭冠,婦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圍裙,“改巴”用毛色純白光滑的山羊皮製作,正中部鑲嵌帶有圓形花紋的棕藍色氆氌,是婀娜多姿孔雀的翅膀,底部開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夾有色彩絢麗的綢緞,更具有非凡的風姿,猶如開屏孔雀臨現眼前,美麗多姿。
  總之,由於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別。目前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

四、舞蹈分類
  藏族舞蹈,從總體上可劃分爲民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兩大類。這兩大類舞蹈都有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優美而瀟灑的翩躚舞姿和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則屬於宗教舞蹈類別中最爲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產生和流傳,與藏傳佛教的發生、發展密不可分。同時,又由於藏傳佛教中不同派別的存在,使被人們俗稱爲“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裝束等許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點與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