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族起源 爲什麼叫漢族?

漢族在中國是屬於人口數量最龐大的一個民族,同時漢族還有另外一個別稱,稱之爲華夏族。漢族也是一個有着非常悠久歷史的民族,那麼關於漢族的起源,爲什麼要叫漢族,你都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漢族族起源 爲什麼叫漢族?

漢族的族稱,得名於漢朝。漢朝以“漢”爲國號,是因爲其開國皇帝劉邦曾被封爲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由此可見,“漢”的初義是國名,其範圍約在當今四川省及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以後衍爲朝代名稱和民族名稱。

究其原,“漢”的本義是水名,指漾水。載籍所見,秦漢時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隴西相道,東至武都爲漢”(《說文·水部》漾條),此漾水又名西漢水,流入嘉陵江,匯入長江;二是“蕃冢導漾東流爲漢”(《尚書·禹貢》,蕃冢山在今陝西寧強縣),此漾水又名東漢水,時又稱沔水,即今漢水,亦匯入長江。

漢族以“漢”爲族稱,並不意味着漢族的文化中心在古漢國或漢水流域。誠然,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構成漢文化的兩支極重要的古文化,但漢族的文化中心很長時間裏都是在關中平原和黃河中下游的平原。以此爲主源流,匯合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各地方文化,在秦漢時代,形成統一的漢文化。

漢族,是上古傳說中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民族。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爲,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爲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學術界普遍認爲漢族是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爲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的統一的民族。漢族別稱“華夏族”、“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中原人”等。二十世紀之前較常用的名稱爲“華夏人”。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爲這一族羣的正式名稱。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爲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爲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

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佈,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佈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小結: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屬於上古世紀的黃帝的子孫後裔,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炎黃子孫。漢族在中國的人口數量最多,是一個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裏,從來都沒有中斷過的一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