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服飾特點,壯族的服飾圖片

就如同人的性格養成一樣,在時間的沖刷下,人的性格會慢慢的被雕刻成型。少數民族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下也慢慢形成專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只是這個時間遠遠比人的性格養成多得多。你對壯族瞭解多少,你知道他們的服飾特點是什麼樣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壯族的服飾特點,壯族的服飾圖片


  服飾
  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巖(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它是到目前爲止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爲“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男裝女裝
  男裝有右襟與對襟兩種,右襟衫反膊無領,衣紐從右腋下開至腰部又轉向正中,再開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鑲嵌一寸多寬的色布邊,用銅釦紐,再束上長腰帶;對襟開胸,長僅及臍的緊身衫,這是在勞作時穿着的。而女裝爲無領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裝大些,寬大近尺,長至膝蓋,鑲嵌緄邊,邊條有寬細,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內貼布反襯在外,起縫三線,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鈕均銅紐或布紐。男女褲子式樣基本相同,褲腳有緄邊,俗稱“牛頭褲”。已婚婦女有緄花邊的肚兜,腰褲左邊懸掛一個穗形筒,與鎖匙連在一起,走動時發出“沙啦沙啦”的響聲。男子禮服慣穿長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稱“長衫配馬褂”,起先是頭戴頂圓帽,後來改戴禮帽。男女都穿布鞋。
 銀飾與頭飾
  壯族的銀飾過去曾經普遍盛行。據民國廿二年(1934)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載,百色“女子飾品,有髮箍、簪及指約、手鐲等。”恩降“婦女裝飾,城廂多尚金玉,鄉村則重玉質銀器。”西林“惟女子最愛佩戴簪釵、耳環、手鐲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質,貧者用銀質。”

未婚女子喜愛長髮,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髮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髮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髮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髮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製或骨質橫簪。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繡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


  布鞋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紮調節鬆緊。兒童頭飾:童帽是用二三寸寬的繡花布條縫製成的無頂遮額帽。古籍中記載壯俗“露頂跣足”、“布帛勒額(束額)”,在童帽上獲得再現,這種遮額帽既能保護頭部也是一種裝飾品。嬰兒的揹帶比常見的漢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繡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但很少見繡有文字,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這種揹帶壯話稱“臘lap”。建國後,這種揹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揹帶身刺繡上如“出入平安”“美滿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