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 藏族服飾習俗簡介

藏族主要生活在中國的青藏高原地區,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當地的生態氣候,使得他們的服飾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那麼關於藏族的服飾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青藏文化 藏族服飾習俗簡介

豐富多采的藏族服裝、眼飾,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學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西藏高原土着部落的眼飾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及以毛皮製衣的特徵。據史書記載,九世贊普布帶貢甲時,已能夠紡牛毛線用來織帳篷、紡羊毛線織氆氌做衣裳。70年代,清理拉薩大昭寺文物時,發現寺內珍藏的松贊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雙鞋。松贊干布的衣服用質地較好的拉瓦(是氆氌的一個品種)製作的肥腰、長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樣式與現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氌鞋幫,鞋面是在綠色氆氌上繡有簡單的花朵。西藏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體裝飾品出自昌都地區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卡若遺址共出上50件裝飾品,種類包括髮笄、璜、環、珠、項飾、鐲、貝飾等,以石、玉、骨等多種材料製成。從裝飾部位看,卡若先民們與今天藏族人的習俗一脈相承,從上到下包括髮飾、項飾、胸飾和手飾。這些材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穩定、造型豐富的人體裝飾品。

藏族服裝、眼飾在其款式、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影響。由於居住的地理氣候和從事的職業不同,構成了多種眼飾類型。從地域看,可區別爲農區和牧區類型,這是藏族服飾的基本類型;按生活方式,可區別爲農村與城鎮類型;從身份講,可分爲平民、僧人、達官貴人等類型。西藏傳統的達官貴人眼飾,質地高檔,做工精緻,花樣繁多,特別講究衣着與身份、地位相稱。

藏北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天然的牧場,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就要選擇便於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着以皮袍爲主,它結構肥大,袖口寬暢,穿着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襬與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裏形成大囊,裏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製的,既經久耐用又抵風禦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襬用10至15釐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不做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襬先用寬10至20釐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各寬5至10釐米)鑲邊。

青海果洛地區新婚女子要穿大油大褂,在袖邊上鑲一圈紅彩式氆氌並着華麗的背心,還有在背上掛汗巾的習慣。下襬講究用水獺皮鑲邊,衣領用金錢豹皮裝貼。牧民的節日盛裝質地高級、做工精緻,這種皮袍以羊羔皮縫製,面子用獐皮(去毛鏟淨,手工鞣製使其柔軟後刷白涼幹)製作,袖口、襟領、下襬用紅、藍、綠紋呢子裝飾,用水獺皮或豹皮鑲邊,顯得格外漂亮。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種用羔皮縫製的加面藏袍,輕巧美觀,是節日和走親訪友的禮眼。羔皮有毛短而捲曲的,有毛長而適中呈穩狀的。用各種羔皮縫製的藏袍,多用各色條絨、緞子、平絨、毛呢掛麪,用錦緞或花氆氌、水獺皮鑲邊,用狐皮或豹皮做領。

穿藏袍,裏面都要穿襯衣。男式襯衣多半是高領,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用白色綢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領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女式襯衣袖子較長,平時捲起,跳舞時放下,袖隨舞起,翩翩飛舞,十分好看。農牧區的服裝、鞋帽喜歡運用紅與綠、黑與白、赤與藍等對比色,並且巧妙地運用複色、金銀線,具有明快、活潑的藝術效果。

農區、城鎮婦女均繫有圍裙,藏語叫“邦典“,是藏族婦女的標誌。圍裙織法獨特,編織精密。農牧區婦女喜歡以強烈的對比色條相配,城鎮婦女則選擇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嫺雅溫和的調子。

即便是農區,因自然條件不同,也各有服飾特點。如藏南工布地區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爲適應這裏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稱之爲“古季”的外衣。這種無柏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熊皮或黑氆氌製作,適合在林中伐木、擡本。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還在“古季”的領和腰間鑲上織錦圖案,作爲他們的節日盛裝。

雲南迪慶藏族聚居區,流行裝束是內着袖繭綢襯衣,外罩呢絨坎肩。坎肩圖案大方,鑲雲頭金銀線絨飾邊,以紅珊瑚爲衣釦,不用高領而以大銀環公母扣掛於領口;下着曳地百褶裙,腰纏毛織百花帶;喜歡佩戴金銀鑲珊瑚的長耳環,胸掛銀質護身佛盒,右襟掛三須鏈;頭髮用彩色絲絛繩相編於頭頂。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氈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種帽子。藏族學者根敦瓊培所着《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瑪賈繃若頭戴氈帽的記載。至今甘、青有些地區仍有戴這種帽子的。它以白毛氈爲原料,帽頂尖高,相檐很小;製作簡單。現代安多地區的紅纓氈帽、工布地區的男式夏氈帽,基本形狀仍是古老氈,帽沿傳下來的,只是用紅纓、金花緞等加以裝飾罷了。內地出產的氈帽、禮帽也爲廣大農牧區及城鎮人民所喜愛。牧區喜歡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的,有些講究的則用緞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輕人戴上顯得瀟灑、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不過男女戴的式樣有所區別。金花帽是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以毛氈和皮毛作面料,這樣做出的帽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精神。

藏族男女通行的長簡靴,底高2釐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鞋腰上也有線條、花紋。藏靴可分爲“鬆巴”和“嘎洛”兩大類。鬆巴靴底都是用牛絨捻的繩納制的。還有一種靴底用牛皮包裹,一般多見於冬天穿着。其中較爲高級的稱“鬆巴梯呢瑪”.用牛皮製底,並以粗毛線或綿線密密縫製,厚達1釐米多;靴幫色彩斑斕,分別用紅、黃、綠、藍等8種顏色的絲線在靴幫上繡出美麗的圖案;靴面也繡花,十分豔麗。這種靴,做工精緻考究,喜慶日子裏才穿用。

嘎咯靴以牛皮製底,靴幫由3層氆氌縫製而成,其黑色呢在下約33釐米,彩條毛呢在上約3釐米,花紋豎立。靴跟與靴尖縫上黑色牛皮,靴面用染黑牛皮拉條及金絲線鑲邊,結實美觀。靴幫開15釐米豎口,口邊分別用染紅羊皮加固,便於拉攜。這種靴的特點是靴尖朝上翹起,看上去威武大方。

憎尼服飾一般以絳紅色氆氌爲科。普通僧人的衣着,常見的是上面着短坎肩,前胸與背面用黃布裝飾(憎官的短坎啓用金絲緞裝飾);下面圍一條長裙,上身還披一條長約身長兩倍半的披肩,舉行法會時借人們都披絳紅??厚黃氆氌爲科,帽形似雞冠,帽頂有穗,剪縫整齊,向上聳立。僧尼還因教派的不同,在服飾的細節上有所差異,如寧瑪派憎尼戴一種叫“烏堅邊夏”的帽子,這種帽子以紅氆氌爲料,帽頂尖長,帽檐向上翻,前面開口;薩迦教派的活佛們下圍白布長裙,上披紅色繭綢3幅縫成的披肩。

按傳統習慣,藏族男女一律蓄髮留辮。男子梳一條辮子盤在頭頂;婦女髮式從額際正中分開,梳成左右兩條辮於,在牧區,則流成數十條小辮披在背上,均勻整齊。現在,除邊遠的農牧區仍蓄髮外,一般城鎮男子都改留短髮。藏族髮飾繁多,尤以婦女爲最。中青年婦女喜用紅綠絲線與頭髮混編。衛藏婦女在發頂系一近66釐米長的三角形或半圓形的“巴珠”,上面綴滿珍珠、珊瑚和寶石。昌都一帶婦女則把珊瑚、鬆耳石、貓眼石等飾品直接系在髮辮上。甘南藏族的髮飾具有獨特的風貌,婦女的髮式是梳成數十條小辮,稱爲“碎辮子”,即將腦門處的頭髮從左右兩側梳編成上百根細辮,至耳輪上部,用紅綠絲線橫攬半圓,細辮到肩背以下接編黑絲線於腰際;另將後腦勺部分頭髮編成一束細辮,上墜一寬18釐米的氈胎布塊,並將紅、綠、黃各色布條橫向包面。多數婦女還在頭頂盤繞一圈由琥珀珠璣級起來的頭箍,每粒珠璣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顆,約50串。海南藏族婦女在辮梢處佩有特製的辮套,辮套上裝飾若干個銀盾(銀質,形似碗,上有各種精緻圖案),腰帶上掛有尺多長精緻的銀奶鉤和日月形的銀製裝飾品“咯灑爾”。

藏族佩飾主要有耳環、胸飾、腰飾和手飾。飾品多以金、銀、銅和珠寶、石器製成。一些飾品雕鏤着精細的花紋。耳飾,均爲互環和耳墜,質量因貧富而異。胸飾包括項鍊、護身盒“卡烏”。“卡烏”爲一金屬小盒,面上鑲嵌鬆耳石,內裝護身符之類,意義與男子佩戴的護身盒相同。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各種主人喜歡的飾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鐮、鼻菸壺等,婦女有銀器、銅牌等。藏東一帶男子喜歡腰繫羊皮兜肚,內裝錢幣等物.手飾包括手鐲和戒指:手鐲有金、銀、玉、海螺4種,手工製作,用於婦女;戒指男女均戴,以銀質居多,上面嵌有瑪瑙、翡翠等珠寶,富裕之家盛行黃金。

小結:藏族配飾有很多種,比如像是耳環、胸飾或者是手飾,當地有很多金、銀、銅類型的。當地還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花紋、耳環吊墜,至於飾品的質量,主要是看家庭是貧是富而斷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