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樓特點分析,侗族鼓樓有哪些特點

侗族最著名的建築是鼓樓和風雨橋了,前面我們花費了大量的篇幅介紹風雨橋的種種,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講解侗族鼓樓的各種知識,希望你們能夠喜歡。每個民族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的地方,不是嗎?

侗族鼓樓特點分析,侗族鼓樓有哪些特點

  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

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經過族中長輩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選定,木材優良、粗大,高度均勻,樹齡古老,方可作爲鼓樓建造用材。未優先標記,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見打上標記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據傳說;鼓樓一詞含義,應該是侗寨古時放鼓之樓。因此,有鼓則有樓,有樓則置鼓,後來人民習慣,俗稱鼓樓。鼓以樺樹作身,名爲“樺鼓”,安放於鼓樓高層。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羣衆。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樓門前爲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裏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爲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臺演唱。

據清代雍正年間有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侗族鼓樓建築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徵和標誌。哪裏有侗族,哪裏就有鼓樓,只有侗寨纔有鼓樓,有了鼓樓纔算侗寨。鼓樓是侗族人民娛樂、儀事的公共場所,爲侗族多元文化之載體。侗族鼓樓一般始建於明末清初,清朝中葉尤爲盛行。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柱、枋樑需經過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選定,方可作爲鼓樓建造用材。樓中最高層的中心位置一樺樹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則擊鼓以號召羣衆。

鼓樓建築系木質的四柱貫頂,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結構。“神奇的建築師”憑一根丈杆,一支筆,錯綜複雜的金瓜樑方、斗拱支柱,以杉木開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釘一鉚,銜接不隙,絲毫不差,牢固嚴謹,經風霜,歷雨露,百年不倒。更爲罕見者是神奇的獨柱鼓樓。爲了裝飾、防腐,在鼓樓的外額上抹粉描繪或白灰泥塑龍鳳鳥獸,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風情的油飾圖案。琳琅滿目,栩栩如生。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

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侗鄉被稱爲“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實的。侗族大歌不僅曲調優美動聽,而且在曲式上緊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合唱中自由和諧地出現多音部,在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見的。侗戲就是在大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爲廣大侗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從外觀上來看,侗族鼓樓是一種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一座建好的鼓樓,樓頂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直刺蒼穹,猶如塔尖一樣。中部是層層疊樓,形如寶塔的樓身。樓檐一般爲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稱“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它的重檐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鼓樓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從基本的輪廓和整體的形式上來說,鼓樓的形態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體上在不脫離杉樹原型的基礎上揉合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鼓樓形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高密度重檐疊加的樓體塔身。這是侗族鼓樓同漢族的重檐樓塔明顯不同的地方。鼓樓形態的第三個特徵是侗族的鼓樓在重檐數上皆爲單數。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達21層。這是由於侗族把奇數視之爲吉祥之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