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姓氏盤點,達斡爾族姓氏大全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是平等的。達斡爾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遼寧。“達斡爾”一詞是達斡爾族本民族的自稱,最早見於元末明初。“達斡爾”是達斡爾族固有的自稱。現在一起來了解一下達斡爾族的姓氏吧。


  哈拉
  達斡爾族父系氏族組織的統稱,“哈拉”之上冠以不同的哈拉的名稱,稱爲各哈拉的全稱,如敖拉哈拉、鄂嫩哈拉、莫日登哈拉等。自公元12世紀至17世紀,達斡爾分佈在黑龍江北岸西起石勒喀河,東至牛滿河(今俄境布力亞河),北自外興安嶺,南達黑龍江廣大地域裏。

達斡爾族姓氏盤點,達斡爾族姓氏大全

鄂嫩哈拉
  17世紀中葉以前分佈於黑龍江中游北岸支流鄂嫩河流域,故名“鄂嫩”哈拉。原分爲都博淺、阿協金、昆吉等三個莫昆。17世紀中葉自黑龍江北南遷後,都博淺莫昆的族衆停留於嫩江上游兩岸,阿協金、昆吉倆莫昆族衆分佈於嫩江中游倆岸地區。分佈於嫩江上游的都博淺的莫昆,人口衆多,勢力強大,其始祖額穆蓋的獨生子圖爾嘎裏育有7個兒子,他們分別建立開闊、博庫爾淺、霍日裏、伊斯爾、博斯呼淺、都爾本淺、齊爾莫勒登等7個屯落,形成7個新的莫昆,《大清歷朝實錄》所錄“阿撒津”城。即阿協金莫昆故地。自民國初年後阿協金莫昆簡稱“鄂”姓,昆吉莫昆簡稱“敖”或“吳”姓。今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霍恩闊(洪河)屯系鄂嫩哈拉的宗屯,後有該屯分立出來的前多布臺等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調500名達斡爾兵在額蘇里地區屯墾,後留駐璦琿,其後裔成璦琿達斡爾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布特哈調500八旗官兵赴新疆永戍伊犁,以鄂嫩、敖拉哈拉爲主力。

莫日登哈拉
  17世紀中葉以前分佈於黑龍江中游北岸烏魯蘇穆丹地區,即奧列斯莫日登的地區附近,故名“莫日登”哈拉。民國時簡稱蒼、莫、孟等單字姓。17世紀中葉自黑龍江北岸南遷嫩江流域時,大部分留嫩江上游倆岸。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布特哈莫日登哈拉族衆仍保持聚族而居、哈拉外婚、繕修族譜等哈拉的傳統,後以單字“孟”爲姓。齊齊哈爾地區莫日登哈拉族衆,聚居在現富拉爾基區的罕伯岱屯,後有一部分族衆散居於其他的屯落。清雍正十年(1732)建呼倫貝爾八旗時,從布特哈地區調730名達斡爾官兵呼倫貝爾屯墾,因當地氣候寒冷,不宜農耕,大部分達斡爾於乾隆初年返回原籍,惟在當地任官職留在呼倫貝爾,其後裔成爲海拉爾地區達斡爾人,民國二十年(1931)海拉爾地區的92戶達斡爾人中,有莫日登哈拉人22戶。乾隆年間赴新疆永戍伊犁等地的達斡爾中,有莫日登哈拉西布奇莫昆成員。

敖拉哈拉
  達斡爾族人人口中繁衍最多的哈拉。17世紀中葉以前因分佈於黑龍江北岸歷史名鎮雅克薩以北、以東山區爲名“敖拉哈拉”(達斡爾語稱山爲“敖拉”)。分爲敖拉、多金、雅爾斯、克爾哲等莫昆。17世紀中葉自黑龍江北岸南遷嫩江流域時,一部分族衆定居於嫩江上游兩岸,另一部分遷至嫩江中游齊齊哈爾地區。分佈於嫩江上游布特哈地區的敖拉哈拉族衆,系該哈拉始祖呼力爾肯的9個兒子的後代。民國初年後以“敖”爲姓。20世紀30年代,分佈於齊齊哈爾地區的敖拉哈拉族衆,人口衆多,分佈地域廣,自民國初年後將各莫昆姓氏簡化爲漢字單姓,“敖”“多”“楊”“閻”“單”等,額爾門沁、莽格吐、敖乃格日、扎布哈、雅爾塞等屯,是齊齊哈爾地區敖拉哈拉人聚居的古老屯落,自清末以後,以額爾門沁屯爲核心,一批田間勞作的的臨時住所----地房子,相繼發展爲屯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調500名達斡爾兵在額蘇里地區屯墾,後留駐璦琿,其後裔成璦琿達斡爾人的先祖。至民國八年(1919)其後裔在璦琿地區294戶,其中敖拉哈拉的有51戶。清雍正十年(1732)建呼倫貝爾八旗時,從布特哈地區調730名達斡爾官兵呼倫貝爾屯墾,因當地氣候寒冷,不宜農耕,大部分達斡爾於乾隆初年返回原籍,惟在當地任官職留在呼倫貝爾,其後裔成爲海拉爾地區達斡爾人,民國二十年(1931),92戶海拉爾達斡爾人中,有敖拉哈拉32戶。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布特哈調500八旗官兵赴新疆永戍伊犁。

郭布勒哈拉
  17世紀中葉以前因分佈於黑龍江以北、精奇里江支流佈丹河流域,哈拉名稱源於當地“郭布勒阿彥”地名,在清朝晚期繪製的滿文地圖上注有郭布勒屯。民國後以“郭”爲姓,自清道光朝以後,布特哈郭布勒哈拉中出現了一批將軍、都統、副都統等高級軍政官員,形成個別官宦世家。遷居齊齊哈爾地區的郭布勒哈拉族衆建立了杜爾門沁、達巴岱等古老屯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調500名達斡爾兵在額蘇里地區屯墾,後留駐璦琿,其後裔成璦琿達斡爾人。民國八年(1919),璦琿地區達斡爾人共294戶,其中郭布勒哈拉41戶。清雍正十年(1732)建呼倫貝爾八旗時,從布特哈地區調730名達斡爾官兵呼倫貝爾屯墾,因當地氣候寒冷,不宜農耕,大部分達斡爾於乾隆初年返回原籍,惟在當地任官職留在呼倫貝爾,其後裔成爲海拉爾地區達斡爾人。民國二十年(1931)海拉爾地區的92戶達斡爾人中,其中郭布勒哈拉有34戶。雍正十二年(1734),齊齊哈爾八旗達斡爾官兵遷徒呼蘭駐防者有郭布勒哈拉人,他們定居在白旗屯、黃營窩棚等屯落。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布特哈調500八旗官兵赴新疆永戍伊犁。

蘇都爾哈拉
  17世紀中葉以前因分佈於黑龍江以北、牛滿河支流蘇圖爾河一帶,以河名稱爲蘇都爾哈拉。17世紀中葉自黑龍江北遷居嫩江流域時,以率族衆投歸清廷的氏族首領綽奔爲首的一族遷至齊齊哈爾地區,建立楚爾嘎拉屯,後於清道光年間舉族遷往甘南縣境建屯,仍名楚爾嘎拉。另一支定居於嫩江支流諾敏河下游。清朝設置布特哈八旗編入正黃旗。先祖孟額德在齊齊哈爾總管任內,參與中俄外事交涉。其侄瑪布岱在齊齊哈爾總管任內,首倡並主持齊齊哈爾城的興建。民國年後該哈拉人以單字“蘇”爲姓。

金奇裏哈拉
  17世紀中葉以前因分佈於黑龍江以北、精奇里江下游東岸地區,故其名“金奇裏”哈拉。其始祖庫勒成之孫巴爾達齊因率先投歸清朝而受封爲男爵,清順治年間遷居北京,加入滿洲正白旗。清雍正年間,巴爾達齊後裔離京返回布特哈地區,於今甘南縣境建屯,習稱“布特哈梅斯勒”。雍正十二年(1734),齊齊哈爾八旗達斡爾兵遷呼蘭,他們定居在紅旗屯、白旗屯、大達斡爾淺等屯落。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布特哈調500八旗官兵赴新疆永戍伊犁。民國年間開始以單字“金”。

訥迪哈拉
  17世紀中葉前達斡爾族自黑龍江北岸遷居嫩江流域時,在嫩江支流諾敏河下流東岸建哈力淺屯,清朝編爲布特哈正黃旗第七佐,民國後屬莫力達瓦旗。民國年後單字以“訥”爲姓。

吳然哈拉
  17世紀中葉以前因分佈於黑龍江以北、精奇里江上游烏熱河西岸地區,故其哈拉名爲“吳然”。《大清歷朝實錄》太宗朝實錄所記之“吳藍屯”系吳然哈拉祖先所居之地。民國年後單字以“吳”爲姓。

沃熱哈拉
  17世紀中葉以前因分佈於黑龍江中游北岸支流沃熱河兩岸,故名“沃熱哈拉”。17世紀中葉自黑龍江北岸遷居嫩江流域時,大部分遷至嫩江中游齊齊哈爾地區,一部分定居於嫩江中游布特哈地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調500名達斡爾兵在額蘇里地區屯墾,後留駐璦琿,成爲璦琿達斡爾人的先祖。民國八年(1919),璦琿地區達斡爾人共294戶,其中沃熱哈拉39戶。雍正十二年(1734),齊齊哈爾八旗達斡爾官兵遷徒呼蘭駐防者有沃熱哈拉人,他們分佈在白旗屯、大達斡爾淺等屯落。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布特哈調八旗官兵赴新疆永戍伊犁時。亦有沃熱哈拉的西爾金莫昆人奉調赴疆。民國年後單字以“沃”爲姓。

德都勒哈拉
  17世紀中葉以前因分佈於黑龍江以北、精奇里江下游以東地區,即清代滿文地圖所標記的得都勒屯和藹爾達孫屯所在地。清康熙三十年(1691)從布特哈地區調十二個佐遷居齊齊哈爾地區駐防時,德都勒哈拉部分族衆奉調遷來,在齊齊哈爾城北建烏斯肯屯定居,後有敖拉、吳力斯哈拉人遷入,形成三個姓氏雜居的屯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調500名達斡爾族官兵額蘇里地區屯墾,後留駐璦琿,成爲璦琿達斡爾人的先祖。民國八年(1919),璦琿地區達斡爾人共294戶,其中德都勒哈拉34戶。乾隆二十八年(1763)奉調攜家屬赴新疆伊犁駐防的官兵中,亦有德都勒哈拉成員。民國年後簡稱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