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歷史 社會生活的變遷

我國的少數民族衆多,每個民族都有着他們的歷史文化。在土族裏面,他們的歷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古代土族就已經出現了,他們積攢了歷史留存下來的文化,一直生活到現在。他們的生活習慣基本是從以前流傳下來的,主要過着遊牧的生活,隨着社會的發展,有一些土族人也開始了定居的生活。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的土族的歷史文化吧!

土族的歷史 社會生活的變遷

土族有着悠久的歷史。由於沒有系統的文字記載,民間傳說在各部土族中又相互歧異,族源問題至今尚無定論。歸納學術界的說法,大致有蒙古人說、吐谷渾(霍兒人)說、蒙古人與霍兒人融合說、陰山白韃靼說、沙陀突厥說、多源混合說等。

土族源於蒙古人說。土族自稱“蒙古爾”(蒙古人)或“察罕蒙古爾”(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與蒙古族的密切關係。在互助縣土族中,廣泛流傳着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將格日利特(格熱臺)率部留駐索卜灘(今互助縣境內,意爲蒙古灘),不久病死,其部屬留駐下來,以後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這種傳說在清代藏文文獻《佑寧寺志》中有明確記載:13世紀初,“成吉思汗之部將格日利特率領其部屬到此,現今的霍爾人約爲這些人的後裔。”“格日利特嗣後,化作大力精靈,居住郭隆(佑寧寺之創建者)之山岩上,他對嘉賽活佛(佑寧寺之創建者)顯示了自身着‘索呼’(即蒙古)裝束之法相,(嘉賽)因指命(格日利特之)爲那裏的土神。”1604年,佑寧寺落成時,格日利特被追封爲“尼達”(地方保護神),其銅像被供奉在佑寧寺,所以土族長期以來把他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有“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破洮河、西寧二州”的記載。互助縣時屬西寧州治,距西寧僅四十五公里,這可與傳說相印證。此後,從元世祖到明初,史籍均有蒙古部衆留駐或遷移到西寧一帶的記載,特別是明正德時,安定衛的元宗室卜煙帖木兒所部受到攻擊,“部衆散亡,僅餘者徙居西寧沙棠川威遠城東”。沙棠川、威遠堡均屬今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堡即今縣府機關所在地。這說明互助土族來源中確有一部分是從明代安定衛遷來的蒙古人。

土族來源於一部分蒙古人,除了民間傳說、史籍記載外,還可以從語言方面得到證明。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詞彙約有一半以上和蒙古語喀喇沁方言相似。不但如此,在《蒙古祕史》、《華夷譯語》等著作中記載的許多13、14世紀的古蒙古語詞彙,現在還有一部分保留在土語中。

土族源於吐谷渾(霍兒人)說。至於霍兒人,原是藏族對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區(一說黃河以北)遊牧民族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近代則專指土族而言。互助縣土族地區的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據說是因爲古代居住着霍爾人而得名。合爾郡,藏語稱“合日江”,意爲霍爾人居住的地區。據初步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663年,吐谷渾爲吐蕃所並,一部分人仍留居青海故地。從地域上看,現今土族主要聚居區在湟水沿岸,而這裏曾是吐谷渾人的活動地區。

現今互助和大通的土族地區有十幾個村莊,土語稱爲“吐渾”,當地漢民則訛稱爲“土觀”或“託紅”,均爲“吐渾”的音轉。這可能是因歷史上居住過吐谷渾人而得名。互助佑寧寺名僧、一世土觀羅藏拉卜旦生於互助“吐渾”村,以後各世土觀不管出生在什麼地方,都要認“吐渾”村爲根子地方,都以“土觀”爲號。據《新、舊唐書》、《五代史》記載,吐谷渾後改稱作“退渾”或“吐渾”,這些村莊可能因吐谷渾而得名。土族的“土”字,並非土著之意,而是民族稱呼。長期以來,漢、回等族稱土族爲“土人”、“土民”,史書上也稱爲“土人”,其來源於“吐谷渾”的“吐”字。吐谷渾在唐朝中期以後被稱爲“退渾”、“吐渾”、“渾”,蒙古語是“人”的意思,因而到元朝時吐渾演變成“土人”了。

吐谷渾“婦人以金花爲首飾,辮髮縈後,綴以珠貝,以多爲貴。”過去土族婦女也有類似的頭飾,稱爲“吐渾扭達”(扭達意爲頭飾),這種稱呼似乎與吐谷渾有關。綜上所述,吐谷渾亡國後,東遷的一部分逐漸融合於漢族,降服於吐蕃的後來融合於藏族,留居於涼州、祁連山一帶、浩門河流域、河湟地區的一部吐谷渾人,則成爲今日土族的先民主體部分。

也有人認爲霍兒即“胡兒”一詞的同音同語的另一寫法,包括匈奴、吐谷渾、契丹、蒙古等,其中尤以匈奴部落中的遫濮,即遼金時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時期了。

到元末明初,漢文史籍中出現了“土人”、“土民”等記載,這時的土族已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徵。據明、清時期的部分史志記載,明代土族已經形成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並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區。清初文獻《秦邊紀略》中對土族的分佈有具體的記載:巴暖三川,“漢土雜居……土人皆李土司所部”;古鄯驛“東皆土人番族”;“巴州堡土人所居”;“下川口亦土人所居”;上川口“精銳土人尚以方計”;老鴉城“漢、土之所雜居”;平戎驛“土番雜居”;“西川口,土司西祁之所居也。東西二祁近轄之土民,各號稱十萬”;冰溝堡“土人所居”;莊浪衛“土司之人十萬”;莊浪衛“土、漢之所雜居”、“莊浪土司駐牧連城,土民蕃衍分佈大通河內外”。上述地區包括今天青海省互助、樂都、門源、民和及甘肅天祝等地,這一帶正是今天土族的主要分佈地區。儘管土族與漢、藏等民族錯居雜處,但各地土族均有穩定的小聚居區。

土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一直離不開人們的辛勤勞作,勞動人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稱讚的。他們的習性體現出了不一樣的民族生活,你要是對土族感到興趣的話,可以去體驗一下哦,西北的民族的民族風情永遠是那麼淳樸。

你可能還喜歡:

土族飲食習慣 喝茶與生活的聯繫

土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活動交流會

土族的姓氏 生活方式的關聯

土族的節日 春節的慶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