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風俗習慣500字精選

回族是一個歷史比較短暫的民族,是由多個民族經過上百年融合而形成的新型民族。回族在歷史上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今天,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回族的風俗習慣500字精選。

回族的風俗習慣500字精選

回族的風俗習慣500字(一)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中文爲回族的共同語言,在尋常交往及宗教舉止中,回族保存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
  回族人待人激情誠篤,連結着講禮貌的好傳統。回族親朋好友重逢,以喜悅的面容相待,互道:“塞倆目”(即互相問好)之禮。回族是一個極度好客而激情的民族,有着“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正視待客禮儀。當家裏來了客人,主人當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首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菸。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喝酒。在說話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
  因爲散居的出處,使回族在服飾上最具備民族的特徵的就是禮拜帽,日常是用白布製做,式樣爲無檐小圓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禮拜時戴,目前已成了民族的標記,常日也隨處可見。回族婦女習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齒的分歧,採用的顏色有所分歧,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回族的風俗習慣500字(二)
  據1990年統計,回族總計人口約860.29萬,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西北幾省區較爲集中,其餘遍佈全國各地。陝西有回族10餘萬人,西安市與安康地區人數爲最多。回族主要從事商業,並附帶經營牧業和當地的交通運輸業,城鎮中的回族多經營商業和各種飲食服務業。
  由於回族分佈較廣,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差異很大,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結構及烹調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以米、面爲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米、玉米、青稞、洋芋爲日常主食。麪食的製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蒸饃、花捲、燒鍋、麪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麪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寧夏回族偏愛麪食,喜食麪條、揪面片,在麪湯中加入蔬菜、調料和紅油辣椒,稱爲湯麪或連鍋面;將清水煮好的麪條、面片撈出,澆上肉湯料或素湯料,稱爲臊子面。他們還喜食調和飯,將煮好的粥加入羊肉丁、菜丁和調料,再把煮熟的麪條或面片添入,稱米調和;在麪條或面片中加入米乾飯和熟肉丁、菜丁、調料等稱面調和。肉食以牛、羊肉爲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青魚、鰱魚、草魚、鯉魚、鰉魚等。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平原物產豐富,爲回族人民提供了衆多優質烹飪原料。如金絲黃河鯉魚,肉質細嫩的鴿子魚,鮮美的銀鯽魚,肥壯的綠頭草魚;又如鹽池的綿羯羊;中衛的大紅辣椒、大紅棗;中寧、靈武的枸杞;固原的“山菜之王”蕨菜,等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爲是聖鳥,可以飼養、放飛,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如傷寒恢復期,徵得伊瑪目(阿訇)同意,可作補品食用。西北地區的回民喜食手抓肉,也喜食醃菜。民間特色食品中有釀皮、拉麪、大滷麪、肉炒麪、豆腐腦、牛羊雜碎、燴餄餄面等。

回族的風俗習慣500字(三)
  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陷大理後,有不少中亞、西亞和新疆等地的回族軍民和貴族來雲南定居。元朝時在雲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軍、政、財、文大權的賽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漢語的語言、文字。住房、服飾等也與漢族大致相同。在雲南農村的回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兼營小商業和手工業,生產工藝水平都比較高。
  節日: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