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地區都分佈在哪些地方?

以前沒有這些天氣預報什麼的,我們是依靠二十四節氣知道這個季節的氣候是怎樣的,現在梅雨季節在農事上依然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梅雨季節溼氣比較重,這個時候很多關節炎的朋友也會復發,那麼我們先了解一下梅雨季節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梅雨季節地區都分佈在哪些地方?

  梅雨季節的地區
長江中下游流域春末夏初黃梅季節下的雨,也叫“梅雨”、“黴雨”。

這個“黃梅”有兩解:其一,因爲黃梅雨季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呵呵,回答了第一個問),在南方,狹義些是長江以南的南方地區,這個時節,氣候不穩定,多雨潮溼,過去保鮮或除溼手段不發達,東西容易長黴斑,那黴斑不正是白黃色的麼,從前文雅的人喜歡以一種豁達優雅的語言來形容“惡劣”的東西,如屎尿可以以‘雪隱’或什麼‘人中黃(白)’代替。故這個容易長黴的季節因爲“黴”音通“梅”,而叫作“黃梅雨季”.其二,這個季節也是梅子由青綠轉成“黃”色的時候----開始成熟了。因此也從此說推出“黃梅雨季”的叫法。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
實際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雨帶是如何造成的。爲此,我們要從梅雨期間高、低空的大氣環流形勢入手,瞭解梅雨期的天氣過程。

長江中下游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緯度,一方面受到從寒帶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從熱帶海洋北上的暖溼空氣影響。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溼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至華南地區,嗣後進一步增強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特別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溼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我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梅雨就屬於鋒面降水的性質。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着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着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滯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方面暖溼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裏,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里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游,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這條雨帶的影響,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顯。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裏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擡。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實際上,這條降雨帶也就是冷暖空氣前鋒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氣象廣播中通常說的“鋒面”的產物。不過,這種鋒面與一般的鋒面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這種鋒面特別穩定。它不僅不象“冷鋒”、“暖鋒”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通常,“靜止鋒”在一個地區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則三、四天。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游,並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於拉鋸狀態。致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溼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溼度較大,與北邊的乾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溫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後,沒有明顯的降溫;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象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別的季節強烈得多。由於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爲“梅雨鋒”.

梅雨季節的時候衣物也是特別潮溼的,這個時候的衣服穿了對身體不好,大家要想辦法怎樣才能保證衣服不潮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