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節日,阿昌族會街節

我國少數民族衆多,而每一個民族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有自己鮮明的特徵,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日。正是因爲這些如此多姿多彩的節日,才共同構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下面,就讓我們來瞧瞧阿昌族的會街節是怎麼回事吧!



阿昌族會街,阿昌話叫“熬露”,過去多在農曆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間的日子。傳說佛祖“個打馬”(釋迦牟尼)爲母親上天唸經三日(相當於地上三月)返回人間時,佛光普照,青龍白象呈祥。阿昌會街必耍青龍白象,即源於此。

同時會街也是人們進行物資交流,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表達感情的機會。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民間藝人制作的白象、青龍。一般用竹木編扎,彩紙裱裝,活靈活顯,表現出阿昌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阿昌族視青龍、白象爲吉祥、幸福的象徵。會街前,要紮好青龍、白象。會街這天,當天空霞光初露,小夥子們便身背戶撒長刀,挎着象腳鼓,姑娘們身着嬌豔的民族服裝,在鼓樂和鞭炮聲中簇擁着披紅掛綠的青龍、白象進入會街節廣場。當主持節日的長者宣佈節日開始,頓時,鼓聲、(釒芒)鑼聲、(釒發)聲交織成一片。青龍、白象也活躍起來,青龍時而搖頭、時而擺尾、時而張嘴歡笑;白象時而甩動長長的鼻子,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接着滑步、下跪、後仰、前傾,笨拙的憨態引起人們一陣陣鬨笑。此時,姑娘小夥子們便圍着青龍白象翩翩起舞。他們雙腳跳躍挪動,身體象波浪般地起伏,邊跳邊蹲。此時的會場,鼓樂齊鳴,龍舞、象躍、一片歡騰。

阿昌族人民崇拜白象。“耍白象”是阿昌族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這種舞蹈,動作變化多端,樸實自然;情節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形象地再現了阿昌人的現實生活,給人們以生活美的享受。

在會街節上,最吸引人們的是阿昌男子圍繞白象歡跳的象腳鼓舞。他們邊敲邊舞,鼓聲時緩時急,節奏明快,聲音粗獷而洪亮,還不時伴有晃鼓、甩鼓、擺鼓的花樣動作,剛勁灑脫,形象優美。圍觀的一羣羣阿昌族姑娘身穿節日盛裝,頭插鮮豔的並紅花,打扮得婀娜多姿,不時爆發出一陣陣歡笑聲。在歡聲笑語中,白象的鼻子甩得更歡了,青龍張嘴頻頻點頭,尾巴翹得更高了……

阿昌族的節日,阿昌族會街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