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的含義是什麼?驚蟄的簡介

“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冷驚蟄,暖春分”這都是形容驚蟄的古代諺語。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排在第三位。那麼,驚蟄又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驚蟄的相關資料吧!

驚蟄的含義是什麼?驚蟄的簡介


  驚蟄,古稱“啓蟄”,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3個節氣。在3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時間在公曆3月5-6日之間這是正確的。以前有人說“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二月七年級前後”,這是不對的,農曆與公曆日期是較大的出入。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爲“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爲“啓蟄”。《夏小正》曰:“正月啓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爲“啓”,爲了避諱而將“啓”改爲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進入唐代以後,“啓”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啓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啓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