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爲什麼叫保安族

中國是一個有着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大國,在日日夜夜的交替下,各種文化就如同是春日裏的花叢一般,充滿了生機。你對保安族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保安族爲什麼叫做保安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保安族爲什麼叫保安族

 保安族爲什麼叫保安族?
  據文獻記載,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縣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變爲族名的。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會發展,人口增加,當時保安城內“番回”達百餘家,城外有四屯,一干餘戶,由土幹戶統治。雍正七年(1729)土千戶王喇夫違抗清朝,川陝總督嶽鍾琪派兵進剿,將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設“把總”,改屬西寧鎮統轄。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隸屬循化營,由蘭州府管轄。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當地喇嘛教隆務寺封建主欺壓,被迫東遷。先在循化居住數年,後又轉徙今甘肅積石山下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爲“保安三莊”。從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將該地劃爲“兩保”。

保安族簡介:
  保安族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保安族聚居區位於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爲20074人。保安族是從遙遠的青藏高原遷徙而來,少數散居青海與新疆,現代社會因工作、婚姻的頻繁遷徙,絕大部分省份均有分佈。刀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和英勇果敢的象徵,磚雕門樓是這個民族熱愛生活的象徵,花是這個民族愛情生活的吟誦和歌唱。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蕎麥、胡麥、洋芋、豆類等。手工業以制刀爲主,所制傳統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能生產30多種。保安刀式樣美觀、工藝高超,鋒利精製,譽滿甘青。着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角、牛骨壘疊而成,刻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十樣錦”之美稱。保安婦女還善長剪紙,家庭木製用具、器皿上都刻有非常別緻的花紋和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保安婦女剪紙的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爲保安族。

小結:在長期發展中,保安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在人民羣衆中流傳的民間故事、詩歌、諺語等,內容以敘述民族歷史傳說、青年男女純樸愛情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