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姓遷徙

春秋時期,彭氏已向西、向南遷徙。此後至晉代,由於戰亂及官職周遷等原因,彭氏又播遷於今山東、陝西、山西、甘肅、江西、四川等地。唐安史之亂後,又有一批彭氏遷往廣東、福建,之後不少人又移居臺灣及東南亞。

彭姓遷徙

彭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列第39位,在臺灣排列第35位。

靈寶彭姓祖先“秉”爺,據傳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闢居下坡頭村。秉爺所生兩子:“常”爺和“貳”爺,常爺爲南門,貳爺爲北門。常爺生一子名“宣”,後輩爲大門,亦稱“長支”;貳爺生四子:長子“恕”,後輩爲二門,又稱“南支”;次子名“忠”,後輩爲三門,又稱“付南支”;三子名“清”,後輩爲四門,又稱“東”支;四子名“溫”,後輩爲五門,又稱“溫西支”。

下坡頭彭家大約始於明代初期。到明代中葉,達到鼎盛時期,官吏不計其數。溫西支八世的“彭範”,官居朝中兵刑兩科給事中,又調任山西左參政。明末清初,社會動亂,家業日衰,由於社會和家庭等多種原因,不少彭氏後裔離開故居,四處謀生。

秉爺之後的十一世、十二世時,下坡頭彭姓東支清爺之後有人遷居馬泉村,溫西支溫爺之後有人遷居下村,長支宣爺之後有人遷居盧氏縣杜關,還有人陸續遷居下磑、下莊等地。十四世時,馬泉村的“彭福敬”又遷居淹裏溝村,所以彭福敬乃淹裏溝彭門之祖。

福敬爺定居淹裏溝後,至今已傳十代。經過世世代代的艱苦創業,辛勤勞作,彭門已成爲當地大戶,人口達二百多人。

由於舊中國的兵荒馬亂、民生塗炭,加上文化大革命中燒掉家譜、毀壞牌位,使我們後輩不知血緣遠近,更不講互愛互助,親人之間常起以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有的甚至於兄弟反目,不孝敬老人。這實在是對彭祖的褻瀆,也是對自身的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