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與避諱

這是一則從三國時期流傳至今的幽默故事。

姓名與避諱

有一天,張九和李九一個拿着一把韭芽,一個拎着一壺二鍋頭,去找老朋友王九喝幾盅。正巧王九外出未歸,只好讓他的兒媳婦代爲轉告。

王九回來後,兒媳婦對公公說:“張三三,李四五,一個提着連盅數,一個拿着馬蓮菜,來請公公赴宴席。”王九聽罷,一張老臉樂開了花。

王老漢的媳婦搬弄如簧巧舌,將公公名字同音的字一一作了變換,既正確表達了意思,又避了公公的名諱,王老漢找了個深諳避諱之道的好媳婦,他,樂得其所。

《辭海》“避諱”條雲:“封建社會對於君主或尊長的名字,避免寫出或說出叫避諱。”

避諱是我國人名系統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自殷以住,未有諱法,諱始於周。周人尊神之故,爲之諱名。”可見,我國人名的避諱在周代已見濫殤。目前,流行於人名學界的論調著遍地把避諱孤立地冊封爲中國人名系統的一大特產。其實,避諱在國外也曾有過不短時間橫行霸道的歷史,關於這一點,以及避諱的原因,作者本書別有論述,在此不作贅述。

避諱始於周,“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禮記·典禮》載曰:“名字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明文規定取各之避。後來,《左傳》又作了一番誇張的引申,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帛”條款,正式宣言“六避”。

避諱分天子諸候死後的“公諱”和士大夫老百姓對尊者的“家諱”兩種。周人雖明令“六避”,但並不十分嚴格,控制範圍也極爲有限。“家諱”且不談,條令條例規定的“公諱”,周人似乎都不太放在心上。例如“不以國”條,規定的是不以本國,外國則不諱,於是有了衛候鄭、陳候吳、衛候晉之類投機取巧之徒,但周貴爲天子,是各國所共敬的,而《左傳》襄公十五年,“晉侯周卒”,晉候名周,便是有意犯規了。另我國的思想家莊子名周,以“周”的國名爲名,亦未見棍棒加身,只是他的不肖後輩中出了個漢明帝劉莊,硬將莊周的莊性從墳中挖出來,改以爲嚴,把莊子叫了嚴子,莊子縱然百分地逍遙,冤魂化碟,恐怕也是隻愴世之黑蝴蝶了。

周朝據政,雖有天下一統之名,而無上下一同之心,諸侯各國,兵戈相見,冒上不韙者,大有人在。“世亂不知禮,”因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不以隱疾”條,晉成公名黑臀,楚公子名黑肱,鄭莊公名寐生,均是有意無意與規條唱對臺戲。再如魯僖公名申,蔡莊公名甲午,都是不合“不以日月”條款的。周君自顧不及,哪有閒心思去爲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動腦子,只好請史官斥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之訓,睜隻眼,閉隻眼罷了。

“周人以諱事神”,在應諱的死人名單中,周天子無疑應發表在頭版頭條。事實上,《周禮》也規定,周王死後,宰夫要手搖木鐸,高唱“舍故諱新”的命令。照說,周代朝庭中對“上諱”應該是十分謹慎的吧,然而且慢,翻翻歷史,周朝自身也是頻頻越位的。像周厲王名胡,周僖王名胡齊;周穆王名滿,周哀王的子孫中有名王孫滿的,都是觸規之舉。上引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若說周朝行政不嚴,是怪不了別人的。

歷史的車輪總是要滾動的,滾動的過程中免不了要軋進一些橫生歪長的雜碎,腐臭之如避諱,在週末實應隨周之悼亡而壽終正寐。然而,漢代以後,隨着封建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儒家思想的受幸獲寵,避諱之風卻越刮越盛。應該說,避諱的真正根源,並非周禮,而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道德觀的偏房扶正。此後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避諱作爲一種特有的人名文化現象繁衍枝蔓,常盛不衰,愈演愈烈,一直揚威至清朝最後一座皇宮關門大吉,才無可牽何地坐上了冷板凳。

漢以後的避諱,按不同級別分成三種形式。首曰“國諱”,專避帝王;次曰“聖諱”,忌同聖人;三曰“家諱”,澤及個人的列祖列宗。如“國諱”,漢高祖劉邦,漢代人避邦代以國字;姓氏中的邱本應爲丘,因犯“先師孔聖人”“聖諱”被欽定爲邱;杜甫母名海棠,乃不作詠海棠之詩;蘇軾祖父名序,爲文均將序改爲敘,如此種種,不勝枚舉。歷朝歷代的諱制和諱禁張馳密緊,橫陳豎列,實在難分涇渭,爲讀者閱讀之便,本文將避諱方法分爲改姓和改名兩大類,別而敘之。

先說說避諱改姓。

姓本不在避諱之列,先哲孟子曾教導說:“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但在孟老屍骨未寒之際,避諱改姓之風即冒了頭。戰國時,宋武公名司空,姓司空的被迫改姓司功;晉僖侯名司徒,司徒便被改爲司城。宋武公和晉僖侯乃避諱改姓的“頭俑”。

春秋以下,人口繁衍,姓氏隨之。那時提倡多生多育,因而王侯將相充斥,比比皆是,避諱改姓亦是越避越難避,越避越複雜。且論漢代,楚霸王項羽名籍,籍姓只好改爲席;漢宣帝名詢,荀詢同音,荀姓只得姓孫,連他們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孫卿。漢代還有姓慶的,此前似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說:所幸漢安帝其父名慶,慶姓被改爲賀,慶氏子孫不必“愧姓慶“,不知是否真該慶賀慶賀。

唐乃盛世,歌舞昇平,國泰民安,四方來朝,“飽暖生淫逸”,因而避諱之風大發。李姓一跨上寶輦,便明令天下,禁食鯉魚。鯉,河鮮之美味也,唐人因皇上姓李而食不甘味,只得“舍魚而取他味者也”,冤莫大焉!唐太宗因叫了李隆基,於是以盛代隆,以本或根代基,姬基同音,姬姓都姓了周,若是皇上聖諱李隆楊,楊貴妃是否會改叫周貴妃呢!不得而知。玄宗的後代武宗和憲宗,一位名炎,避及啖,啖姓逼改爲澹;一位名純,竟避及淳于,淳于姓改爲於,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唐宋元明清。唐後大朝乃宋,宋承唐業,亦承唐諱。北宋大臣文彥博,先祖本姓敬,因避石敬璜諱,其祖父改姓文。至後漢,複姓敬。但到了北宋,又因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諱,其祖父又不得不改姓文,敬字雖好,奈何“敬諱”難違呀!與文彥博腥腥相惜的同朝匡姓,爲避趙匡胤諱而姓了主,不料宋徽宗又覺得老百姓姓主似嫌不敬,硬將主改爲康。幸好宋朝坐龍庭時日有限,康姓後裔才能得以姓歸原主。

皇上是真龍天子,喜則百花盛開,皇恩浩蕩;怒則天動地搖,哀鴻遍野。若是龍顏不悅,什麼缺德事都做得出來。據傳宋高宗一日翻閱批文,偶見一制置姓金名賦,望文生義,聯想到金國之惡,如有梗刺喉,筆一舉,給金邊上添三點水,改爲淦,一洗金恥,今日江西淦姓後代,多源於此。又說月中嫦娥,本名 娥,唐代大詩人李白詩中就有“白兔秋復春, 姮娥與許鄰”之句,道盡 娥寂清之衰怨。宋真宗趙恆繼位後,文人墨客向玉兔上了討伐書,逼姮娥改名嫦娥,那怕你是閬苑仙芭,也要拉下來守人間規矩。

作者:錢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