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姓遷徙

春秋戰國時期

馮姓遷徙

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懷王時期(戰國後期)馮氏子弟中有一名叫馮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國的重臣。一次,宋國內亂,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護他,馮郝堅決反對。楚王爲不傷害雙方而採取了兩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馮郝的意見,另一方面卻暗自給惠施以封地。馮郝知詳情後,憤而離去。拋開馮郝的命運不論,馮郝當是楚地馮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進入了陝西關中等地。神話傳說中有一名馮長的人,居於驪山,善觀天文之變,精於歷算。遺憾的是,馮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開發的業績缺乏系統記載,只能透過重重迷霧而覓得一鱗半爪。

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戰國中後期,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西)郡守姓馮名亭,爲人果敢而有謀。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將白起率大軍伐魏,兩軍對戰於野王,野王守備不敵而降。由於上黨地區與韓國的聯繫全繫於野王一線,因此,野王的失敗就使上黨虛懸於外。

馮亭與部下及百姓商議後,決意背秦而舉地歸趙。趙、韓本是脣齒相依、地緣親近的鄰國,趙國一旦接受上黨,便自然捲進秦、魏之間的爭鬥,以趙、魏合力,秦軍必不敢輕舉妄動,從而保護上黨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馮亭所料,趙國在平原君趙勝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黨,並封馮亭爲華陽君,上黨軍民同仇敵愾以抗秦軍,上黨終於得以保全。但三年後,秦再派左庶長(秦第十等爵,掌兵權)王齙(h6)進攻上黨,上黨終被攻克。此間上黨馮氏中有兩支分別遷往秦與魏,並在秦漢之際大有作爲,此爲後話。

向東,馮氏進入了齊魯大地,這一支馮氏即來自上文中所說的魏地。他們很快爲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所習染,“馮謹客孟嘗君”的千古佳話,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秦王朝統一前後,馮姓在上黨地區的一支最爲活躍。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黨郡守馮亭納地入趙受封華陽君,從而挫敗了白起的東進企圖。馮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黨,從此,家族日隆,許多鄉里亦歸附之,從而形成了馮姓望族。

儘管馮亭有勇有謀,但關東六國已是夕陽殘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禦強秦的大統一趨勢。結果,就在上黨獻地後不久的“長平之戰”中,華陽君馮亭與“紙上談兵”的主將趙括均戰死疆場,而其部趙卒40萬除200人被“留報趙”外,統統被屠殺。從此,關東六國對秦再也組織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馮亭戰死後,其宗族亦分崩離析,大部分北上進入趙國腹地以避戰禍,少部分仍留居上黨。這一部分留居上黨的馮姓人審時度勢,看清了六國必然滅亡的趨勢,轉而”投奔了秦國,併爲秦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馮去疾,以及軍事將領馮毋擇、馮劫等。

秦漢時期

馮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馮氏一門是秦王朝後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經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從始皇出外, 留守咸陽都城的卻總是右相馮去疾,始皇對去疾的信任與賞識由此可見一斑。而馮毋擇、馮劫亦得益於這種信任,都在秦軍中擔任高級將領。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於沙丘暴卒,宦者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爲新帝。

馮去疾等得知真相後,他們冒死向秦二世上書,揭露趙高等奸臣的罪行。結果因進諫失敗雙雙被下獄。在獄中,馮去疾、馮鋤拒絕向趙高一夥奸佞屈服,爲保持清白的名節,二人先後在獄中自殺。一代賢相、驍將就這樣爲自己的生命歷程寫完最後濃重而悲壯的一筆。與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時被下獄的左相李斯則暴露了其軟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趙高等人百般戲弄、凌辱後腰斬於市井。

馮去疾、馮劫被下獄不久,馮毋擇率其他子孫隱姓埋名,潛逃他鄉,下落不明,關中馮氏亦隨之逃散殆盡。

伴隨此起彼伏的秦末戰爭的大規模爆發,不可一世的秦帝國頃刻間土崩瓦解,而上黨馮氏入關的一脈,也隨之銷聲匿跡。

漢承秦制,天下甫定。馮姓經此番劫難,可謂元氣大傷。在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乃至漢初“無爲而治”的一系列大變動中,史冊中尋找不到馮姓的任何豐功偉績。也許,這一段歷史的沉默正孕育着馮姓的再度輝煌。

漢代,馮姓姓氏的基本材料纔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現今人們所接觸的有關馮姓早期發展的資料,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成文、定性,並載入史冊的。另一方面,這一歷史時期馮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運也爲這種整理提供了生動、翔實的素材。可以說,漢代是馮姓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階段性總結。

漢代馮姓發展的顯著標志是馮姓郡望的逐步形成。兩漢時期馮姓的分佈基本上覆蓋了當時華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區域,並且在一些地區, 由於馮姓豪傑名士的大量涌現,形成了以馮姓爲主體的聚族性居地。

漢代馮姓輝煌之發端者爲安陵馮氏,其代表人物首推馮唐。

漢興置國,出於安全及施政考慮,實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政策:一方面爲了充實關中人口,另一方面爲了防止六國宗室及大族豪門坐霸一方。漢廷訪得代北馮氏爲豪傑之後,於是特遷其大部再入關中,定居安陵。馮唐,正是生長於代北而後遷入安陵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

馮姓早期主要繁衍於今河南、陝西、河北、山西等地,晉末“永嘉之亂”時開始大舉南遷,先後遷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統一前後,仍是國家由混亂走向統一的過渡階段,同時也是人口遷移-頻繁,各姓族活動區域擴大的時期。以馮氏:著名郡望之一——弘農而言,西魏之寧州刺史馮寧被認爲是弘農郡的開山之祖。早在西漢時代,馮揚便以“萬石君”而名噪弘農,馮揚家人丁興旺,有子八人,至馮勤一脈尤爲榮寵。因此,在馮寧之前,弘農馮氏已有人活躍在此地,可以認爲魏地馮氏是弘農早期馮姓的直接起源。當西魏的馮寧刺史興起之時,弘農馮氏已經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來

至隋唐,已有南遷至福建省境的。在這一不斷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黨馮氏,爲戰國趙華陽君馮亭後裔;出自河南潁川的馮氏,爲東漢大將軍馮異的後裔;杜陵馮氏系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後裔;長樂馮氏爲宜都侯馮參後裔;京兆馮氏爲燕王馮宏的後裔;弘農馮氏爲西魏寧州刺史馮寧後裔;河間馮氏爲唐監察史馮師古的後裔。

唐宋時期,馮氏先後又有兩次大舉南遷,使馮氏分居於我國江南廣大地區,明、清之際遍及全國各地。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山西代州馮氏始遷祖爲明初馮有才第五代孫隆奄,今河南西平縣馮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郢國公馮國用的後代,系明初遷入,至今已傳二十四代,五百八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