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姓怎麼讀,朝作爲姓氏的時候怎麼讀

朝姓氏是我國百家姓中的一個古老姓氏,是中國古代百家姓之一。朝姓氏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中未能進入前300,在臺灣排行456名。大家都知道漢字文化博大精深,那麼,你們知道朝作爲姓氏的時候是如何發音的嗎?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姓名趣談吧。


  姓氏朝:讀音作cháo
  朝姓,爲中國古代百家姓之一,爲古老的姓氏。在中國古代中,許多朝氏族民曾經在推動歷史的發展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朝姓怎麼讀,朝作爲姓氏的時候怎麼讀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周朝時期周景王的幼子王子朝,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周景王姬貴於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逝世後,所生的幾位王子爭權奪位,小兒子王子朝以失敗告終。此後,王子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朝氏、或晁氏、鼂(鼂)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朝氏、晁氏、鼂(鼂)氏正宗。在中國古代,“朝”和“晁”、“鼂(鼂)”三字通用,“晁”即是“朝”的古字,因此朝氏又成爲主要的晁姓支源。依照史籍《風俗通》上的記載,晁氏是衛大夫史晁之後。而在史籍《史記·晁錯傳·索隱》中則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南宋着名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一書中指出,這個晁氏家族的始祖,實際上就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鼂)。但據典籍《鼠璞》上的記載,晁氏實際上是由朝氏改成的,其得姓歷史至少已經有兩千五百年左右了。追本求源,該支朝氏、或晁氏,都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而且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望出京兆。

該支朝氏、晁氏族人皆尊奉王子朝爲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史晁,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爲政卓着,他的後代就以先祖的名字作爲姓氏,稱晁氏。晁氏一族在西漢朝時期出了一位名臣晁錯(公元前200~前154年,潁川人即今河南禹州),他銳意大漢帝國的政治改革,在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奉命從伏生受今文《尚書》。後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受太子劉啓的寵信,被稱爲“智囊”。他主張重農,又力主削弱諸王勢力。劉啓即位爲漢景帝以後,晁錯遷爲內史,後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因他向漢景帝進《削藩策》而被諸藩王怨恨,是故以吳王劉濞爲首的諸藩七國藉口“誅晁錯,清君側”,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在巨大內外壓力下,一批被吳王收買了的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三公九卿”乘機彈劾晁錯,擬訂的罪名也很嚴重,是“亡臣子禮,大逆無道”;申請的處分,則是“錯(晁錯)當要斬(腰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也就是將晁錯不分家族親人無論老幼統統砍頭。“棄市”是漢景帝時確定的一種死刑,意謂“刑人於市,與衆棄之”。陶青、陳嘉、張歐等還對漢景帝說:“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侯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了。”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個人呢。”爲了緩解大漢王朝的內外矛盾,漢景帝對這個彈劾批示“制曰可”(同意)。當即,派中尉陳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議事。晁錯還完全矇在鼓裏,立刻穿上朝服,跟着陳嘉上車走了。車馬經過長安東市,陳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隨即陳嘉宣佈了漢景帝的命令,後面一羣武士就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這個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這樣地含冤被腰斬了。漢景帝殺了晁錯之後,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吳王濞已經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當他聽說要拜受漢景帝的詔書,冷笑說:“現在我也是個皇帝,爲什麼要下拜?”大漢軍營裏有個將領鄧公,當時到長安向漢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便問他:“你從軍營裏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吳、楚等諸王願不願意退兵?”鄧公憤憤地說:“吳王爲了造反已經準備了十幾年了,這次只是借削地的因頭髮兵,哪裏是爲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了大錯事,但後悔已來不及了。虧得親信大將周亞夫頗能用兵,他先不跟吳、楚等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卻派一大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後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兩國軍隊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然後,周亞夫才發動精兵一鼓出擊,把吳、楚兩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吳、楚兩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藩國也很快就紛紛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漢朝廷軍隊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漢景帝平定了叛亂後,雖然仍舊封了七國的後代繼承藩王位,但是從那以後,諸侯王就只能在自己的封國裏徵收租稅,但不許干預地方的行政,權力大大削弱,漢朝的中央政權才鞏固下來。只是冤死了一個晁錯。

當時,晁錯的許多後代子孫家人爲避此冤禍而紛紛改爲朝氏,而陶青、陳嘉、張歐等人派去搜殺其家族人等的領兵校尉及兵卒等,根本就不懂得“晁”和“朝”實際上是同一個字,因而稀裏糊塗地放過了晁錯的這批子侄後代,使該支朝氏一直流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宋、元時期,蒙古族中有一朝魯圖德氏部落,屬於以居地名稱爲氏,源出朝魯圖(今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朝魯圖),漢義“永恆的岩石”,其漢化姓氏即爲朝氏,該氏族另外也有以晁氏、曹氏、喬氏、巢氏爲姓氏者,均爲朝魯圖德氏一族人漢化之姓氏,屬於以地名蒙語首音的諧音漢字爲氏。

另外,朝魯圖德氏族人中也有以石氏爲漢姓者,因蒙語“朝魯”即爲“石頭、岩石”之意,屬於以漢譯之義爲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回族本源姓氏中原無“朝氏”,而是出自蒙古族人入籍回族之後,方有回回朝氏一族。蒙古族人融入回回民族,是從元朝中期改奉伊斯蘭教開始的。據史籍《多桑蒙古史》引古波斯學者、伊利汗國宰相拉施都丁所撰着的《史集》中記載:“安西王阿難答所率十五萬蒙古兵大半信仰伊斯蘭教,變成了回回人”。到了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嚴詔禁胡語、胡服、胡姓,使得部分蒙古族人加入到回回行列。另外還有明朝時期歸附的蒙古族人,後來也有些成爲回族人,在西北迴族聚居區形成了脫氏、妥氏、鐵氏、帖氏、達氏、朵氏、火氏、貼氏、燕氏、何氏、塔氏、忽氏、薩氏、合氏、和氏、朝氏等諸多姓氏,其來源都是蒙古族人的姓氏。

回族朝氏,其實也是起源於蒙古族朝魯圖德氏家族,明朝以後的漢化姓氏主要有朝氏、喬氏、晁氏、巢氏、曹氏、石氏等,具體出自何支,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如今回族朝氏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