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中國樂器之王是什麼?

中國樂器文化深遠,自古以來,許多人士對於樂器之王歸屬有着不同的態度,可謂衆說紛紜,但是卻有一樂器之王得到大部分文人雅士的承認。那麼,中國樂器之王是什麼呢?那麼,跟緊小編的步伐,讓小編爲您解惑吧!

揭祕中國樂器之王是什麼?


  古樂,雖不能操,亦須壁懸一牀,以古琴歷年既久,漆光退盡,紋如梅花,黯如烏木,彈之聲不沉者爲貴。琴軫:犀角、象牙者雅。以蚌珠爲徽,不貴金玉。弦用白色柘絲,古人雖有朱弦清趣等語,不如素質有天然之妙。

古琴素來就被稱爲中國民族樂器之王,是中國最古老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傳統彈撥絃鳴樂器,至今已有3000餘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也被譽爲當今世界最爲悠久的傳統樂器。

中國古代文人的那種以彈琴撫弦爲自娛,於安逸閒適中尋找清靜高遠心境的情態,曾在無數的詩詞文賦與金石書畫作品中得以盡情展現。最爲人們熟知的是,被喻爲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琴棋書畫”四大“雅好”中,古琴居於首位,此足見琴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難怪在人們心目中,中國古代文人的形象總是有琴相伴。

“琴”是中國歷史最爲悠久的古樂器之一,至今噎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琴”在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中,不僅創造並完善了獨特的琴器、琴曲、琴譜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質與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成爲中華民族精神及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古人對琴的評價極高,西漢時期便被文人們公認爲“八音之中,惟弦爲最,而琴爲之首”;魏晉名士嵇康在其《琴賦》中稱“衆器之中,琴德最優”;唐人顧況甚至說“衆樂,琴之臣妾也。”另外,隨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養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強調,“左琴右書”、“士大夫無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樂觀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爲歷代文人們具備音樂修養及實踐技能必修的一種樂器,同時也是歷代文人們思想學識與人格情操的最佳體現方式。毫無疑問,琴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國古代樂器之王。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來自於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質,而這些特有的音色效果又與琴的材質、形制、結構、髹漆等斫制工藝有着直接的關係。琴體的構成,主要是由一整塊木材腹腔開剜後製作的面板與底板膠合,內部形成一個狹長的“共鳴箱”,然後再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而成。彈撥類的弦鳴樂器,是以彈撥極具張力的弦爲振動源,再與由面板和底板結合構成的共鳴體產生共振而發音的。琴的弦位較長,音量不大但餘韻悠長,面、底板渾厚且共鳴箱體積較小,特別是通體表層髹有厚厚的漆胎,這樣特殊的斫制與構造方式,使共鳴體振動不充分且有傳播阻礙,造成琴在發音上具有輕微淡雅、深沉悠遠,圓潤古厚的音色特點。而這些發音特點,恰與歷代文人在音樂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溫良敦厚”及“虛靜簡淡”的審美情趣相合。可以說,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決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審美趣尚,而歷代文人對古琴的推崇與偏愛,又促進了古琴形制的不斷髮展和音樂表現力的逐步完善,其特有的音色品質與後來日益豐富的其他樂器品種及民間俗樂越來越不相容,琴逐漸成爲了文人雅士們抒發高雅情懷所專用的樂器。

相對來說,古琴的音量不大,但古琴主要是古代文人在書房中自娛或在三、五好友間欣賞交流,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譁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古琴的聲音大小正好適中,體現了“中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