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旅遊景點大全之崑崙關

本期中國地域文化欄目,小編將要爲大家推薦的是,位於廣西南寧市邕寧縣的崑崙關。崑崙關的是開放時間爲09:00--16:00,這裏曾有過一場着名的戰役,那就是1939年中日崑崙關之戰。想知道更多關於崑崙關的相關資料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南寧旅遊景點大全之崑崙關


資料:
  中文名:崑崙關
  位於:廣西南寧市邕寧縣
  歷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着名戰役:1939年中日崑崙關之戰
  始建於:唐元和十四年
  相關文獻:《嶺南田野筆記》
  開放時間:09:00——16:00
  票價:10元
  所在地:南寧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賓陽縣
  類別:風景名勝

一、崑崙關-背景知識
  崑崙關唐元和十四年(819年)裴行立始壘石爲關,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建關城,歷代均有加固、重修。爲歷代兵家所爭之地。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9次戰役,最大而且十分慘烈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崑崙關之戰”。

1939年12月18日,中日雙方在這裏展開大戰,雙方主戰的都是善打硬仗的部隊:日方主力是參加過臺兒莊戰役的阪垣舊部,被譽爲“鋼軍”的第5師團;中方主力是當時裝備最精良的、由杜聿明將軍率領的第5軍。中國軍隊在當地羣衆的支援下,血戰十餘天,終於收復了崑崙關。

這是抗日戰爭期間繼平型關、臺兒莊作戰勝利後的又一重大勝利。戰後,人們在山下修建了一座三門四柱石碑坊,山頂上也建有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碑亭,從牌坊到山頂有一道331級的石級道。國民黨軍政要人蔣介石、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杜聿明等人有題詞、題聯或書刻碑文紀念這一戰役。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有許多學生、羣衆到這裏憑弔、瞻仰和祭掃。

二、崑崙關-地理地形
  崑崙關位於南寧市東北方59公里處,崑崙山東側。它是邕柳(南寧--柳州)、邕梧(南寧--梧州)公路必經的隘口。崑崙山巍峨峻險,谷深坡陡,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

三、崑崙關-歷史鉤沉
  路出崑崙關,林中不見天,巢卑幽鳥護,樹老怪藤纏。(明朝魯鐸)北水歸臨浦,南方控古邕。一關通鳥道.萬仞鎖螺峯。(清朝.張鵬展)

崑崙關所在的崑崙山被稱爲“崑崙臺地”,海拔僅有300多米,爲大明山餘脈,周圍羣山環拱,層巒疊嶂,蒼峯似海,綿亙相偎,中通隘道,北高南低。崑崙關正覆壓在迂迴曲折的山道之中腰,好比食道之咽喉,扼守南北往來之要塞,民國十五年(1926年)開闢南柳公路經山下繞關而出,順坡直下,崑崙關成爲桂越國際交通線上控制着賓邕公路的重要關隘,素有“

雄關獨峙鎮南天”之譽,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天險,故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四、崑崙關建置歷史
  崑崙關始建於何時,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說法不一。一說是“相傳秦代尉屠睢征服嶺南後所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西甌越人終於被秦兵擊敗,秦統一了嶺南,在廣西、廣東設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修建了崑崙關。另一說是東漢時馬援所建,據《廣西一覽》:“崑崙關,在邕賓路旁,距南寧約百餘里。上有臺。傳爲馬援所造。”而今無法確定崑崙關設置時間,但秦漢之際,崑崙關已經設建了,這是毫無疑義的。

1、唐代建成關塞雛形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西原州黃峒壯族首領黃少卿起兵反唐,攻陷邕管十八州,佔領賓州、巒州等地。元和十四年,桂管經略史裴行立奉命進剿黃少卿等部,在“邕管界首賓州”視察地形地勢時,看到此處險惡形勢,於是便在此地“繕兵補卒,增壘閉途”,建成既可守又可攻的互爲犄角的軍事防線,不但堵截黃部由賓州經此地進攻邕管,而且還從此進軍賓州。這是唐代在崑崙關附近地段壘石爲關的開始,只是還未命關之名稱而已。

2、崑崙關名稱開始出現
  宋景佑二年(1035),邕州仍爲廣南西道、邕管的首府。爲保衛廣南西道重鎮邕州的安全和加速軍情傳遞,宋皇朝在邕州東北通往汴京的宣化縣境內的陸路上,設置崑崙關、長山驛、大央嶺驛、金城驛、歸仁驛等驛站關隘。這是開始出現崑崙關名稱的時期,也就是崑崙關的鼎建時期。

3、崑崙關聞名於世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廣源州儂智高攻廣州不下折回廣西,十月路經賓州取道崑崙關返邕州,對崑崙關毫不介意。十二月七年級,在金城驛打敗宋將陳曙。後來儂智高偵悉宋仁宗派狄青率大軍南下,於是搶先派兵佔據崑崙關,加緊修建爲堅固的關塞,憑藉險關來抗拒宋軍。

4、王守仁重修古關建樓
  明嘉靖七年(1528),“八寨”壯族人民舉義,明嘉靖帝派新建伯王守仁率兵前來鎮壓,王屯兵於崑崙關,重修關城,新建關樓,遣兵經賓州、上林進軍“八寨”。

5、明桂王重建崑崙關
  明永曆二年(1648,清順治五年),明桂王(永曆帝)朱由榔在桂林被明將郝永忠率兵入城劫驅,南下南寧,駐蹕南寧府衙設行在,命副總兵朱桓、趙康轔屯兵崑崙關,重建關城,以防南下的清軍,保衛其南寧行在的安全。(原朱桓、趙康轔所刻的“崑崙關”關名額碑倖存,今鑲於新建的關城北門上首。)

6、宣化縣重修關城、重建關樓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宣化縣知縣柳際清,巡視崑崙關,以關城年久殘破,乃撥款重修關城,並重建關樓三楹(二柱三道桁條木),又在關南口數丈處,跨驛道建亭一座。關樓上,祭祀狄青、餘靖、孫沔三位徵南主將神像。清光緒年間,九塘百姓改奉關帝、關帝太子、周倉三神像。

7、邕寧縣人民政府重建崑崙關
  1976年5月,崑崙古關被毀。1980年1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文物管理處決定將崑崙關文物維修和管理工作,交由邕寧縣負責。1981年6月,自治區文化廳隨文撥給邕寧縣崑崙關文物維修費1.4萬元,不足由邕寧縣負責開支。維修工程於1982年9月30日竣工,定爲邕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7月8日,崑崙關戰役遺址列爲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崑崙關戰事史略
  桂南天險的古戰場崑崙關,古往今來不僅是交通要道,而且是兵家必爭的戰場和要塞,在歷史上有重大影響。

1、宋狄青上元間道絕崑崙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廣源州儂智高起兵反宋,欲得邕桂七州節度使,不果。四年(1052)佔邕州,建“大南國”,旋掠巒、橫、貴、潯等九州,圍廣州城,汴京震動。宋朝庭即先後派餘靖、孫沔、狄青等將率兵南下廣南。因崑崙關被儂智高部署佔領,已修建爲堅固堡壘,而且附近山頭,均駐有守兵,居高臨下,宋軍多次衝鋒,傷亡慘重,結果敗陣北逃。

皇佑五年(1053)元宵節,善於用兵的狄青宣佈全軍休息十天,以慶祝佳節,犒賞三軍,安排各營大事張羅,飲宴三天。正月十六日晚,部分校尉還在飲宴,狄青卻突然悄悄傳令整頓隊伍,一面派出小部隊佯攻崑崙關,一面親自率領先鋒部隊,用時一晝夜,從賓州繞道潛行崑崙關東約十華里的佛子坳,經長山驛,在關山堡消滅一守軍後,大軍直抵歸仁鋪,與儂智高親率從邕州傾巢而出的步卒展開激烈的戰鬥。狄青施用“間道絕關”的戰略,成功越過崑崙關,迫使邕州儂智高手足無措,歸仁鋪一役一敗塗地,直至最後滅亡。這就是使狄青傳名於
世的“上元三鼓奪崑崙”之舉。

2、交趾李常傑潛兵佔崑崙
  宋熙寧九年(1076),交趾(今越南北部)王李乾德派李常傑入侵廣南,圍困邕州,屠城掠婦。敵將李常傑派兵從欽廉橫巒間道潛兵襲據崑崙關,截斷從桂州(今桂林)來援邕州已進駐大夾嶺驛的宋將張守節部。張聞交寇企圖佔崑崙關斷後路,急急回兵以期保關。不料交寇已先佔據,張部至崑崙關前,被伏兵首尾夾擊。此處兩邊高山,無路可逃,全軍覆沒,張守節死陣。

3、八塘團練固守崑崙關
  清咸豐九年(1859),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從金陵(今南京)率部折回廣西,其驍將賴裕新經賓州圖取南寧,領軍二萬之衆欲渡捷徑崑崙關。不料被八塘團總歐陽光、韋懷玉率團練據關守險。賴部強攻數日夜,傷亡很重,不能取勝乃退兵,只得繞道武鳴高峯隘前往南寧。

4、桂軍勇奪崑崙關
  1925年2月,滇軍進攻廣西,佔領南寧,派兵扼守崑崙關。5月16日,桂軍李宗仁等部分兵進攻崑崙關。一支由馬嶺直接正面攻擊關的北面,另一支繞道包抄九塘圩,從南面進攻崑崙關。兩軍在崑崙關地段血戰一晝夜,滇軍經受不了首尾夾擊,不得不棄關,向南逃竄。桂軍咬尾不捨,追至八塘,又勇擊滇軍一晝夜。

5、滇軍枉守崑崙關
  1930年7月,滇軍再次圍困南寧城,又派兵據守崑崙關和高峯隘。10月,駐桂林、柳州的桂軍李宗仁、白崇禧部企圖馳救南寧被困的桂軍,但因崑崙關和高峯隘駐有滇軍重兵,無法通過。李、白桂軍轉而取道忻城縣至武鳴縣境,找識路徑之人當嚮導,選擇在兩處險隘之間的山林小徑,跨過高峯山脈,抵達邕郊。在內外夾攻的形勢下,滇軍終於10月13日撤離南寧。而扼守崑崙關、高峯隘的滇軍,枉然空守。

6、崑崙關抗日大戰役
  1939年冬,侵華日寇爲了切斷中國與國際聯絡的桂越國際交通線,威脅中國抗戰大後方,迫使中國政府結束戰事,派出其第五師團、臺灣混成旅團在廣東省防城縣及欽縣一帶登陸。11月24日連陷南寧、四塘、五塘,28日陷八塘。12月4日,崑崙關要隘被日軍中村旅團佔領,交由其第四十二聯隊駐守,並立即對崑崙關及其周圍的外圍據點構築堡壘工事,漫山遍野佈滿鐵絲網、戰壕、掩體、暗堡等。日軍佔領了南寧,並對其門戶崑崙關、高峯隘佈防,顯有長期佔據的跡象。這樣,一來柳州、慶遠、貴陽、桂林、全州各地均受到日軍的威脅;二來西南、桂南國際補給線被敵切斷,對中國長期抗戰,補給軍需物資甚爲不利。國民黨政府當局極爲關注,立刻從各地抽調部隊趕赴廣西,首要任務是奪回南寧的東北門戶崑崙關。

崑崙關戰役,以第三十八集團軍爲北路軍,擔任對邕賓公路正面攻擊崑崙關及八、九塘守敵;以第十六集團軍爲西路軍,截斷日軍背後聯絡線:以第二十六集團軍和第六十六軍爲東路軍,破壞邕欽公路交通並截擊日軍之後續部隊。國軍經過十多天浴血奮戰,攻克了桂南天險崑崙關。崑崙關戰役,是中國軍隊對日軍攻堅作戰的首次重大勝利,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這一偉大的勝利,徹底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據史籍記載,崑崙關歷史上曾發生過9次戰役。其中最爲着名的是狄青夜襲崑崙關和抗戰期間的崑崙關大捷。

詩人曾留詩崑崙關。
  宋朝陶弼作題"早登崑崙望戍兵北歸",詩曰:
  春風歸未得,默坐廢臺間,
  居易衷腸結,安仁兩鬢斑,
  峯衝新葉去,燕引舊雛還,
  帳下誰更戍,旌旗出亂山。

明李東陽亦題:
  崑崙關頭戰骨枯,龍衣染血紅模糊,
  軍中喧言老儂死,不捉彼儂焉有此,
  君不見,漢王一赦軍中守,武將紛紛皆藉口。

"上元三鼓奪崑崙",是狄青南征決勝之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近代抗日戰爭時期,崑崙關發生了一場規模更加宏大的爭奪戰--崑崙關戰役。

1939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軍在安藤利吉的指揮下,出動10萬餘兵力,100餘架飛機,50餘艘艦艇,進犯欽州、北海、防城,發動了桂南戰役,妄圖截斷我桂越國際交通線。日軍攻陷南寧後,即由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領重兵據佔崑崙關。國民黨政府則由桂林行營主任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爲總指揮,第五軍中將軍長杜聿明爲副總指揮,調兵四十萬,以崑崙關爲主戰場,從當年12月18日至31日,與日軍鏖戰,斃中村正雄及其以下將士5000餘人,取得大捷,克復崑崙關,並進逼南寧。後因日軍大力增兵,偷襲甘棠防線,崑崙關復告失守。戰後,國民黨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五軍派工兵連到崑崙山上建立第五軍抗戰陣亡將士墓、紀念塔、牌坊等建築物。

第五軍抗戰陣亡將士墓建在崑崙山(原名太保山)上,山的南面建有331級花崗岩石階,臺階前是一個三門四柱的牌坊。牌坊中門前後橫額都寫着:"陸軍第五軍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志墓園",中門左右兩柱正面分別刻着"芳烈長流爲國家盡忠民族盡孝;英豪繼起倍抗戰必勝建國必成"蔣中正的題聯。背面則分別爲于右任題聯:"崑崙關下英雄記,革命軍前金石光"。牌坊東西門外柱正面分別是村聿明題:"血花飛舞苦戰兼旬攻克崑崙寒敵膽,華表巍峨揚威萬里待清倭寇慰忠魂",背面是顧祝同題聯:"戰績令人懷壯烈,國殤爲鬼亦雄奇"。東西兩門的正背橫批分別銘刻有徐永昌、張發奎等人的題詞。

沿花崗岩石階拾級而上,至山頂便是紀念塔,它座北朝南,高10餘米,分上中下三層。塔的上層呈三刃劍狀直指藍天,每側劍面頂端都刻有國民黨黨徽,接着刻着"陸軍第五軍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十七個大字,落款"杜聿明題"。塔的中層比上層略大,建成六面。正南面左上側書"崑崙關戰役陣亡紀念"一行小字,中書"碧血千秋"四個大字,左下落款"蔣中正'。東南面是白崇禧所撰的碑文。東北面是何應欽題"氣塞蒼冥",西南面是李濟琛所撰的碑文。西北和正北兩面則無題字。塔的下層爲塔基。紀念塔的北面建有三座平臺型陣亡將士墓,各樹一大型長方碑石,分別篆刻着榮譽第一師、第十二師、軍直單位陣亡將士的名字。在紀念塔東北約半里宋代崑崙臺舊址,建有一座六角石亭,亭內豎有杜聿明撰寫的碑記,備載奮戰經過。
  山的北面亦建有牌坊,牌坊正背兩面分別有張治中、陳誠所題橫批"不朽是爲"和"氣壯山河",牌柱正背兩分別有黃旭初和林蔚的題聯:"編成戰史勳名重,合葬雄關俎豆新"、"百戰尚留萇氏血,九攻更軼狄青勳"。
  杜聿明在奪回崑崙關後不久即寫絕句一首,藉以抒懷:
  北海風建騎道士,崑崙月葬太和魂。
  扶桑萬里櫻花節,夜兩千家數淚痕。
  崑崙關收復後不久,田漢先生由五十四軍陳烈軍陪同長到賓陽慰問,並視察了崑崙關,回來後,他寫下"詠崑崙關之戰",詩云:
  一樹桃花慘淡紅,雄關陽塞驛樓空。
  倭師幾處留殘壘,漢幟依然卷大風。
  女山頭奇石聳,特丹嶺上陣雲濃。
  莫雲南向輸形勢,樞相當年立戰功。
  崑崙啊!崑崙,巍巍的雄關,記載着歷史的滄桑。
  狄青夜襲崑崙關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招兵買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宋朝統治者十分恐慌,幾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就在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之際,僅作了不到3個月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宋仁宗十分高興,任命他爲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並親自在垂拱殿爲狄青設宴餞行。

當時,宋軍連吃敗陣,軍心動搖。狄青受命之後,鑑於歷朝借外兵平叛後患無窮的教訓,首先向皇帝建議停止借交趾兵馬助戰的行動。他大刀闊斧整肅軍紀,殺了陳曙等不聽號分之人,使軍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依智高的軍隊看到後,以爲宋軍不會進攻,放鬆了警惕。而狄青卻乘敵不備,突然把軍隊分爲先、中、後三軍,自己親率先軍星夜火速出擊,一舉奪得崑崙關,佔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軍隊從正面進攻。他執掌戰旗率領騎兵,分左右兩翼,繞道其後,前後夾攻,一戰而勝。

夜襲崑崙關是儂智高與北宋作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儂智高部形勢急轉直下,最後被全部殲滅。崑崙關成爲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的滑鐵盧。

六、崑崙關大捷
  抗日戰爭時期的“崑崙關大捷”是在這裏發生的又一次驚天動地的戰役。1939年12月18日,國民黨軍隊在廣西崑崙關殲滅日軍5000餘人的戰役,也稱桂南戰役。這是抗戰相持期間中國軍隊首次取得攻堅戰的勝利。

1939年秋,日軍爲封鎖中國後方,阻止中國取道越南運送物資,同時積極準備發動桂南戰役,以侵佔中國通往西南大後方的沿海交通線。11月15日,日軍集結10餘萬人,由北部灣開拔,向廣東北海(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大舉進犯。日軍第五師團及臺灣旅團主力在海、空軍掩護下,在欽州灣登陸。11月16日登陸日軍佔領防城,17日佔領欽州。11月24日,日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在空軍掩護下,攻佔南寧。隨後,日軍北犯桂南要隘崑崙關。崑崙關在南寧東北50公里處,山巒起伏,地勢險要。從南寧至柳州的公路從此通過,是由桂南進入桂中腹地必經之道,是南寧的重要門戶。從11月29日起,日本空軍出動五六十架飛機分批輪番轟炸中國守軍陣地。12月4日,日軍佔領崑崙關,即以一個旅團的精銳部隊扼守,並在該關以北的仙女山、老毛嶺、四四一、六五三、六○○、羅塘南等高地,以及立別嶺、枯桃嶺等地,修築據點式的堡壘工事,企圖固守。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國民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奉命率部擔任對邕(寧)賓(陽)路的正面攻擊,意在先行擊破崑崙關及八塘附近之敵。其作戰部署是:以鄭洞國榮譽第一師正面戰鬥;戴安瀾二○○師爲總預備隊;邱清泉新編第二十二師迂迴敵後進出南寧以北,向六塘守敵攻擊,以截斷南寧、崑崙關交通聯絡,孤立崑崙關之敵。第五軍在戰車、炮火掩護,對崑崙關日軍發起攻擊。鄭洞國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首先佔領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夜襲,相繼佔領老毛嶺、萬福村、四四一等高地,最後攻佔崑崙關。19日午後,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撲,奪取崑崙關。雙方展開反覆爭奪。27日,是崑崙關爭奪戰最激烈的一天,中國空軍第三大隊出動6架飛機支援陸軍戰鬥。雙方傷亡甚重。杜聿明經過縝密的觀測,瞭解崑崙關周圍地形和敵陣地兵力火力,決定採取"要塞式攻擊法",逐步縮小包圍圈。其部署是:令第二○○師副師長彭壁生率部從公路左側越過崑崙關,形成包圍之勢;邱清泉師把戰車埋伏在公路兩旁的叢林地帶;鄭洞國師則加強右翼攻勢,進入崑崙關內敵軍縱深陣地,將敵指揮部及炮兵陣地摧毀,並乘勝攻擊,大敗敵軍。

經過18天的激戰,至31日日軍被迫向九塘方面退卻。崑崙關戰役勝利結束。據日本戰後公佈的材料說,此役日軍第十二旅團班長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在崑崙關南5公里的九塘被鄭洞國師第三團擊斃。中村正雄臨死前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爲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崑崙關戰役是國民黨正面戰場自武漢失守以來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