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文化瑰寶體現在哪些地方

蒙古族,是一支主要活躍在東亞地區的遊牧民族,也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蒙古人民世代居住在草原上,其文化風格也是較爲獨特。那麼,蒙古文化的瑰寶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將帶大家去看看蒙古文化瑰寶都有哪些體現?

蒙古族的文化瑰寶體現在哪些地方


  長調、馬頭琴、呼麥並稱爲“草原文化三寶”,是蒙古族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內蒙古藝術研究所所長喬玉光說:“長調申遺成功,呼麥申遺是非常自然的事。”2009年9月30日,被譽爲世界音樂界“天籟之音”的中國蒙古族呼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議批准的7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繼蒙古族長調民歌之後,內蒙古第二個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呼麥始終沒有失傳,一直在內蒙古地區民間傳承
  由內蒙古申報的蒙古族傳統喉音藝術呼麥申遺成功,很多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都感到非常詫異。按照規定,申報人類非遺代表作有一個先決條件:所申報的項目在申報地區一直以原生態形式傳承,且沒有失傳。然而,一些人們一直認爲,已有800多年曆史的呼麥曾經在內蒙古失傳了近一個世紀,上世紀90年代才從蒙古國引進。是這樣嗎?面對外界的質疑,呼麥申遺團隊揭開了其中的“奧祕”。

呼麥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純粹利用人的發聲器官,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是世界上頗爲少見的“喉音藝術”,被譽爲“蒙古族民間音樂的活化石”。20世紀90年代,呼麥的一種形式——帶有“哨音”的“高音呼麥”,從蒙古國傳入內蒙古後迅速流行。這個被蒙古國稱之爲呼麥的具有濃郁蒙古民族特色的神奇藝術,逐漸引起中國人的廣泛關注。正當越來越多的人欣賞、學唱從蒙古國傳來的呼麥時,在錫林郭勒草原的深處,當地牧民也在表演一個叫“潮爾道”的民間藝術。“潮爾道”也是蒙古民族獨具特色的多聲部演唱方式,由兩人或多人進行演唱,其高聲部是著名的長調,而低聲部則是一種被稱爲“潮爾”的中低音伴唱形式。這種聽起來與蒙古國的呼麥相似,但沒有“哨音”的“潮爾”音樂,引起了喬玉光的注意。“潮爾”是不是呼麥的一種?喬玉光帶領他的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開始對呼麥的概念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研究,最終確定:在錫林郭勒草原北部世代流傳的“潮爾”就是呼麥,更確切地講,是低音或中音呼麥。

蒙古國的呼麥、新疆阿爾泰山蒙古族中流傳的“浩林潮爾”與內蒙古“潮爾道”中的“潮爾”,是同一種藝術形式,呼麥一直在內蒙古地區民間傳承。由於內蒙古的呼麥一直沒有從“潮爾道”中獨立出來,這樣就造成了相關研究的缺失,致使人們普遍認爲呼麥在內蒙古地區已經失傳。

搶救保護呼麥非常緊迫,能夠承擔傳承人重任的歌手鳳毛麟角
  “現如今能夠承擔呼麥傳承人重任的歌手鳳毛麟角,人亡藝絕的事情時有發生。搶救保護獨具特色的內蒙古原生性呼麥的任務迫在眉睫,刻不容緩。”作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內蒙古呼麥協會會長,呼麥演唱家胡格吉勒圖說。所幸的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麥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組織實施5年保護計劃。自治區王志誠表示:內蒙古將嚴格按照呼麥5年保護計劃,進行呼麥的田野調查、加強理論研究、實施傳承人保護行動、健全完善保護管理機構、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舉辦呼麥演出和比賽、加大對呼麥的宣傳和建立專業數據庫等工作,全力推動蒙古族傳統文化瑰寶——呼麥的傳承與發展。

蒙古國把呼麥稱爲“國寶”,中國將呼麥列爲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瓦人則把呼麥視爲民族的魂。幾乎所有擁有這種傳統唱法的國家,都把呼麥的發掘和研究列入國家藝術重點學科。

今天的歐洲已經有了成熟完善的呼麥保護組織,美國也有了“圖瓦之家”這樣的協會,以及呼麥學校。呼麥是中國、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共同享有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徵,與蒙古族長調民歌、馬頭琴並列爲蒙古族最典型的文化表現形式,是蒙古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生動藝術表現。呼麥主要分佈在中國(內蒙古、新疆地區)、蒙古國和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蒙古族聚居區,各自具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點,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隨着時代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呼麥的生存和傳承面臨巨大的挑戰。保護呼麥,對於保護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元素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保留原生態與藉助院校教育發展

本着弘揚蒙古族優秀文化,傳承呼麥演唱藝術,繁榮呼麥藝術事業,促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爲宗旨,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麥演唱家胡格吉勒圖先生作爲該協會會長、本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爲呼麥藝術的弘揚和普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從2005年起開始了他的呼麥傳承之旅。胡格吉勒圖1999年開始拜蒙古國呼麥大師、國際呼麥學會副會長巴特爾·敖都蘇榮爲師學唱呼麥。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了1200小時的練習,隨後便踏上了推廣呼麥的艱辛之路。

胡格吉勒圖認爲,在竭力保留原生態呼麥的同時,呼麥也可以藉助藍調、搖滾等形式,融入現代元素,如圖瓦就有“搖滾呼麥”,又如騰格爾的草原歌曲,也有長調、呼麥等蒙古族唱法的影子。事實上,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的適當融合,對於呼麥的傳承十分有益。他建議,國內有條件的音樂院校可以借鑑蒙古國音樂院校的做法,設立呼麥專業,引導學生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系統地學習呼麥。此外,作曲家多寫一些中國的呼麥曲目。

日前,由內蒙古呼麥協會自籌資金,胡格吉勒圖等呼麥傳承人演唱錄製的首張蒙古族呼麥專輯《天籟之聲》出版,專輯遴選了《天駒》、《成吉思汗頌》等蒙古族代表性優秀曲目約30首。內蒙古呼麥協會祕書長金鷹說,協會成立3年來,培養了200多名呼麥藝術學生,組建了《蔚藍之聲》呼麥組合,使傳唱了2600多年曆史的蒙古族民歌演唱藝術後繼有人。今年5月,《蔚藍之聲》呼麥組合在首屆呼麥國際交流研討會暨國際呼麥大賽上榮獲三等獎,也是我國首次獲得呼麥國際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