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建築風格的特點以及代表

中國建築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沿襲了數千年,在這些別具一格,風格迥異的衆多地方特色建築中,川派是重要的一環,嚴格意義說中國傳統建築方面沒有流派的劃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長久以來根據當地風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民居,其考慮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氣候條件。

川派建築風格的特點以及代表

  川派建築,及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築風格,爲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風格。其中以川西民居里的吊腳樓最爲典型。南方氣候潮溼、晝夜溫差大、地面蛇蟲等比較多,所以當敵人在居住過程中逐漸演化出獨特的建築風格——吊腳樓。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爲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在川派建築裏傣族竹樓和侗族鼓樓具有鮮明的代表性。

侗寨鼓樓,外型象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型,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堝,四周有木欄杆,設有長條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翅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侗族民間有“建寨先樓”之說。每個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都懸有一面牛皮長鼓,平時村寨裏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樓擊鼓,召衆商議。有的地方發生火災、菲盜、也擊鼓呼救。一寨擊鼓,別寨應聲,照此擊鼓。就這樣,一寨傳一寨,消息很快就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因此,侗家人對鼓樓、長鼓特別喜愛。距今有300年曆史的貴州從江增衝鼓樓爲寶塔形,雙葫蘆頂,樓高25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內有四大柱,每根直徑爲0.8米,高15米,每柱之間距離爲3.6米,構成高聳的錐形方架,爲鼓樓的櫟樑骨幹部分。距內四大柱的外圍3米處,豎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將四大柱團團圍住,並以穿枋與內四柱相連,呈輻射形狀。再疊上數層,每層則用8根短瓜柱層層疊豎,依內四柱將穿枋逐層縮短,緊密銜接,豎到第11層。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層的上面,另立有兩層八檐八角的傘頂寶塔,爲鼓樓的頂部。

川派建築
  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顧名思義,竹樓是以竹子爲主要建築材料。西雙版納是有名的竹鄉,大龍竹、金竹、鳳尾竹、毛竹多達數十種,都是築樓的天然材料。傳統竹樓,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築成。竹樓爲幹欄式建築,以粗竹或木頭爲柱椿,分上下兩層。下層四周無遮欄,專用於飼養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雜物。上層由豎柱支撐,與地面距離約5公尺左右。鋪設竹板,極富彈性。

樓室四周圍有竹籬,有的竹籬編成各種花紋並塗上桐油。房頂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蓋而成。一道竹籬將上層分成兩半,內間是家人就寢的臥室,臥室是嚴禁外人入內的。外間較寬敞,設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場所,又是生火煮飯取暖的伙房。樓室門外有一走廊,一側搭着登樓木梯,一側搭着露天陽臺,擺放着裝水的壇罐器皿。隨着時代的變遷,傳統竹樓也在演變進化。不少竹樓已不是全竹結構了。有的用木板作牆鋪地,有的用磚塊砌牆,有的屋頂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氈,青瓦或鐵皮鋪成。樓下不再飼養畜禽,只供堆放雜物。

小結:在中國建築史上我們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改進,這是這個時代對於中國建築的一個必然要求,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您可能感興趣:
  建築風格演變之中國近現代民居
  近現代民居中國建築風格的演變
  探尋中國建築風格之福建土樓
  瞭解中國建築文化之徽派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