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旅遊景點排行榜之五仙觀

五仙觀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址亦經歷多次變遷,五仙觀中的“仙人拇跡”被重點保護下來。在明清兩代,這裏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那麼,廣東五仙觀有怎樣的景緻呢?不妨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廣州旅遊景點排行榜之五仙觀


 一、五仙觀簡介
  五仙觀位於惠福西路。現寺觀建於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穀神廟。該觀屬道教寺廟,寺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人書寫的“五仙大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現存有頭門、後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爲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後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岩,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爲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明清兩代,這裏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五仙觀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址亦經歷多次變遷。據有關史籍記載:北宋時廣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寺觀遷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稱奉真觀;南宋末年又遷至今廣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觀毀於一場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後遷建於現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廣東行省布政使趙嗣堅。

傳說中的五位仙人明清時期,五仙觀規模相當宏大壯麗,殿堂多達十數處。原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後殿,兩側還有東西齋、三元殿、廊廡等。現在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廡已蕩然無存,供遊人參觀的只有儀門、後殿、東齋、西齋和“嶺南第一樓”等部分舊建築。

五仙觀的儀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綠琉璃瓦歇山頂,青磚石腳。石門額上“五仙古觀”大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兩廣總督瑞麟手書。儀門還保存有一對用漱珠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這是國內十分罕見的珍貴文物。

五仙觀儀門東邊原惠福西路國小內有環砌跨欄水池,內有十塊長寬約4米的天然紅砂岩石,這是一塊罕見的原生石,即舊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近前仔細觀看,“仙人拇跡”在石面凹處,形似大足印。

進儀門後是中殿遺址,之後纔是後殿。後殿面闊三間長12米,進深三間寬10米,殿高7米,是重檐歇山頂,上蓋綠琉璃瓦。正脊兩端爲回紋飾.中間爲兩條相向倒立鰲自,正中脊剎是寶物飾。殿的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貳”等字。內檐施6鋪作3抄斗拱,玲攏精巧,四壁作間隔用,原爲方格門窗,靈巧通透。整座後殿具有廣東明代古建築的特色,也是廣州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

“五仙觀”解放前在惠福西路內街,是廣州建城2000年的歷史標誌,傳說遠古年代有五仙人騎着五色羊,五羊銜着穀穗降臨廣州海珠廣場原五仙門電廠附近(電廠原址是五仙街)。五仙喜降臨,令廣州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爲紀念五仙福祉,稱廣州爲“羊城”。

“五仙觀”在公元265年兩晉時,是珠江的“坡山古渡頭”江面有1500米,如今滄海變桑田,明代曾以“穗石洞天”列入羊城八景。清末民初廣州拆城牆擴馬路,“五仙觀”是羊城福祉,命名“惠福路”,2000年開始“五仙觀”周邊近萬平方米民居被清拆,2004年五仙觀還原本來面目。

惠福西路靠近解放路一段是聞名省、港、澳燈籠街。紙紮店林立,製作燈色、人物、動物、古屋惟妙惟肖,又是搭牌樓藝人(棚工)雲集地方。解放後,因破除封建,燈籠街消失,藝人轉業。

二、五仙觀的主要景點
  1、後殿
  後殿面闊三間12。4米、進深三間10米、高8米,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脊飾爲琉璃龍紋和琉璃鰲魚寶珠。內槽爲八架椽,施六鋪作三抄斗拱,外檐施乳栿出兩跳插拱承託挑檐桁,梭形柱,有升起、側腳,平梁、四椽栿造成月樑,駝峯、叉手、託腳等風格簡潔,保留了明代早期的建築手法。脊榑底部有“時大明嘉靖十六年龍集丁酉十一月二十一日丙申吉旦建”等字。斗拱用材略細,材高18釐米、厚8釐米,鬥欹有幽頁,裝修簡樸;殿立面造型比例適度,既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築風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廣州市保存較好的明代木構架建築。

2、仙人拇跡
  後殿東側的原生紅砂岩石上,有一腳印狀凹穴,旁有“仙人拇跡”石匾。這是遠古時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沖蝕痕跡,民間傳說作仙人留下的腳印。晉代這裏有“坡山古渡”之稱。明、清兩代五仙觀先後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爲羊城八景之一。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仙觀內現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