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名稱大全(圖文版)

很多朋友都被紫砂工藝所吸引,因此常會爲了能夠收藏一件工藝品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今天,我們來關注的是紫砂壺名稱大全,並附有圖片,如《風捲葵》、《松鼠葡萄壺》、《荸薺壺》、《南瓜壺》、《筋紋壺》等等,一起來看看吧。

紫砂壺名稱大全(圖文版)


 一、風捲葵
  風捲葵因爲其造型簡潔明快,曲線順暢自然,規範的圖案以及生動活潑的形態成爲花貨的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貨自然、生動細膩、生機勃勃的風貌英姿,象徵了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

  相傳風捲葵是清朝制壺大家楊彭年妹妹楊鳳年所制,據悉雖然楊彭年自己是制壺高手,但當時的規定的是藝不傳女,所以楊鳳年剛開始對制壺一無所知,但有一次楊鳳年只是想到作業坊拿把壺澆花,纔剛一進門便被哥哥轟了出來,說是女人不能進這個地方,楊鳳年心裏卻是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學會做壺,從此楊鳳年便專心於制壺之上,這一學就是好幾年,當他能夠照着以前的樣式做出壺來時覺得這還不能顯示其真本事,便老想着要創作新樣式。

一年秋天颳了好幾天的大風,花園中的花草被吹得亂七八糟,心裏想着想着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幹上項着一隻壺,但這壺的樣式以前從未見過,定睛一看原來是當年自己種下的錦葵花,它被風吹歪了又挺起來,花瓣也被吹得攏在一起,四周花皆被摧殘只有錦葵花依然如故,始終不散,於是以此爲形經過無數更改後製作出此款風捲葵。


  二、松鼠葡萄壺
  大自然中的萬物,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紫砂花貨也不例外。將自然界中的物體形態去粗取精,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方成爲藝術品。而松鼠葡萄作品也不例外,葡萄果實堆疊繁密,象徵着五穀大獲豐收和富貴。成串的葡萄還有“多”的含義,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爲“多子”“豐收”“富貴”。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且極具自然趣味,枝葉及葡萄繚繞壺的全身,數只松鼠跳躍其間,憨態可掬,惟妙惟肖。壺蓋略凸,以葡萄枝爲紐,彎曲有致,整個壺勾畫出一幅立體的藝術畫面,真正做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三、荸薺壺
  初冬季節,是荸薺收穫的時候,黑褐色的荸薺,是孩子們喜食難忘的果實,它附着泥土,憨憨的外形,是那麼樸素,甚至有些醜陋。然而,一旦用清水洗淨,削去外皮,袒露出的竟是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的果肉。那蘊涵童趣的荸薺壺,以凝重的硃紅泥料塑出壺身,給人以成熟健康的視覺。蔣蓉在造型上,不求形似,而是以藝術誇張的手法,將荸薺的細微之處,以逼真的精雕彰顯出來。尤其是那荸薺芽狀的壺鈕,無疑是此壺的點睛之處,讓人望了會有種想去提一提的衝動。


  四、南瓜壺
  花塑器又稱爲“花貨”,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稱。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器皿造型,如將松竹梅等形象製成各種樹樁形造型。這種壺藝造型規則是“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造型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誇張,又應着意於風格瀟灑”。

例如此類壺藝以松竹梅爲裝飾題材時,勁鬆要刻劃出枝幹勁拔,針葉挺秀,氣勢鏗鏘;秀竹則要求嫺靜有致,俊逸瀟灑;冬梅又須主幹蒼勁,寒中獨俏,素枝閒花,以簡爲主,達到疏中見密,少裏寓多,富有活力氣息的藝術效果。“南瓜壺”,以瓜形爲壺體,瓜柄爲壺蓋,瓜藤爲壺把,瓜葉爲壺嘴,構思巧妙,雅而不俗,陳鳴遠作傳世品現藏南京博物院。


  五、筋紋壺
  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於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並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爲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爲傑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宜興陶器圖譜》所錄《砂壺考》雲:“鄧秋板砂壺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壺,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書款。”《菱花式壺》以對稱菱花瓣爲造型特徵,陰陽交間,凹凸分明,十二瓤紋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嚴謹,可謂是明代時大彬所創制的筋紋器代表作。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的款爲“萬曆丁酉春茗、時大彬”的《玉蘭花六瓣壺》精巧樸致,使該品成爲紫砂筋紋器造型中優秀的傳統經典之作。

此壺造型從莖形蓋鈕如花蒂狀,逐漸延伸至壺肩壺身上部,氣勢飽滿,渾圓如玉。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歷來爲後代藝人仿造,成爲楷模。


  六、印包壺
  印包壺之制始於時大彬,據載徐友泉、陳鳴遠亦擅此式。傳世印包壺近代爲多,形制或正方或長方。大凡明末清初考,造型豐滿,折紋自然。細看印包方壺,雖用陶土製作,卻有布包扎的質感,褶襉規整勻淨,捲曲自然,巧以布結作截蓋,增添了幾分飄動靈巧的美感,也充分體現了紫砂的材質,便於製作多種造型的茗壺,達到題材所需的表現力。


  七、佛手壺
  佛手壺最早創於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着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纖如蘭花,作者見此十分養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想到了西遊記中的如來佛,正是這隻佛手廣大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爲還原西遊記中佛手的原型,作者製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舒展自然。另一種關於佛手壺創意來源於一種叫五指橘的水果,其形狀如同五個手指握在一起,是一種仿生器造型,瓜蒂與葉巧妙連接,巧妙表現出紫砂的含蓄自然。


  八、魚化龍壺
  爲典型傳統壺型,是魚躍龍門之意.民國的唐樹芷所制小魚化龍壺鈕爲捲雲狀,壺身淺塑波浪,波浪中龍伸出首部,龍尾捲成壺把,把上鱗片刻劃清晰.此壺紅泥製成,形體較小,做工精細.清代邵大享魚化龍爲波浪堆塑得一層一層,立體感強,而波濤中龍露出頭部而不見爪,鈕爲堆浪狀,裝在蓋裏的龍頭短而粗。

而黃玉麟所制魚化龍,波浪立體感不強,波濤中的龍伸出半身,龍爪清晰可見,鈕也不作堆浪而作捲雲形,裝在蓋內的龍頭細而偏小。魚化龍壺製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點各異,如邵大享的龍不見爪,而黃玉麟,俞國良的龍爪清晰可見,唐樹芷的龍爪也不見,但邵大享用堆浪鈕,其後的黃俞唐又都改成雲形鈕,又具一定的時代特點。


  九、龍帶壺
  “龍帶”的來歷是指壺身上的裝飾線如黃帝的玉帶。圓形鼓腹,腹上漸斂,平底,灣流且長,口朝天,把手體圓,起凸圓蓋,扁圓鈕,與壺體協調。整器造型簡練大方,古樸雅緻,這是早期的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相結合的佳作。


  十、合菱壺
  筋紋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紋理,經提煉加工組成。如瓜棱、竹條、菊花、玉蘭和水仙等。規則的紋理組成,一般在壺體上作若干等分直線,構成如瓜樣的筋紋,故名。造型齊整、秀美、明快,具有強烈的節奏韻律美。

合菱便是衆多筋紋器中的一款,壺鈕與壺身均是由上下相間的筋紋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氣流舒暢,優雅寫意。壺蓋同樣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紋溝壑深深,刻意表現出筋紋特有的凝重感,從而凸顯出花瓣的肥碩。整個壺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鑲接而成,分佈均勻,其中兩瓣分別胥出壺流和壺柄。流和把採用素面造型,嘴頭尖尖且修長,很是鋒利,飛把同樣氣勢挺峭,鋼骨盡現。


  十一、雪華壺
  雪華壺是顧景舟於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造型以直線作爲主,從壺底,壺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來突出六方形的橫直線條的魅力。壺體上密下疏,以疏託密,蓋面及口頸部分主要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線條構成,以線的粗細,面的寬窄反映雪華壺線條藝術,此壺製作規整,壺把端執舒適,壺嘴出水流暢,使用欣賞俱佳。
 

 十二、龍頭一捆竹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它講的是龍王到東海來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到當地的人民非常貧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當地人民,以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將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羣衆的手裏。龍頭一捆竹壺正是詮釋了龍與竹的關係。


  十三、雪華壺
  雪華壺是顧景舟於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造型以直線作爲主,從壺底,壺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來突出六方形的橫直線條的魅力。壺體上密下疏,以疏託密,蓋面及口頸部分主要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線條構成,以線的粗細,面的寬窄反映雪華壺線條藝術,此壺製作規整,壺把端執舒適,壺嘴出水流暢,使用欣賞俱佳。


  十四、亞明四方壺
  “亞明四方壺”整體造型比例協調;線面挺括有力;輪廓分明,全器氣勢挺拔;英姿颯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1960年前後,由著名畫家亞明(1924~2002;原江蘇省畫院副院長)設計,以方器、筋紋器風格見長的王寅春(1897~1977;建國初期的紫砂七大藝人之一)製作,合力完成!

橋鈕、方形壺把、方形壺身,整款壺棱面挺括,線條剛硬,猶如將軍風範。壺鈕爲標準的拱橋,鈕孔爲半月狀,做工一絲不苟,極爲精細。壺蓋略微鼓起,由壺蓋至壺身,四條棱線清晰分明,乾脆利索,寓意善惡分明,將方器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十五、集玉壺
  壺以玉爲題,故名“集玉”。壺身爲扁圓柱形,似用兩大玉璧疊合組成,壺腰用玉飾紋凹凸線分界,束出壺身骨秀神清之姿。肩腹用弧線交接,底足用兩條直角線階梯收縮,烘托出壺體剛健婀娜之態。壺嘴方形,方中帶圓,根部刻龍首玉紋。壺蓋形似圓璧,蓋紐飾環,玉魚拱形。整體裝飾和諧協調,瑩潔圓潤,韻味雋永,格調高雅。

1978年由高海庚設計、周桂珍製作的《集玉壺》被選作國家領導人出訪外國的禮品。具有中華文明遠古尚禮之法,凝聚了先人對於天。地、生靈的敬畏和精神交融。附以當代審美,有國之權重,民求田豐,文賦閒雅,理博蒼穹,儒道通達,融於當下之合。確有“集玉之優美、博古之精華”之美,堪當國禮。


  十六、線圓壺
  線圓壺是一款經典器型,作爲圓壺中的經典,被不斷的效仿和演繹,圓壺一直是紫砂藝人所忠情的一種器型,而圓器又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曲度的曲線組成,講究的是珠圓玉潤,比例協調,雋永耐看。


  十七、唐羽壺
  《唐羽壺》爲光素器形,爲創新系列作品中經典之佳作。創作構思源於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它的造型與之非常貼近,須知,唐人飲茶並非今日沏茶,而是用類似如今沱茶樣的茶團和茶餅研碎放入壺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有點類似現在煮咖啡。因而壺的手柄一般都較細長,似有羽翼飛昇之感。他的創意也可以詮釋爲唐代陸羽之壺。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時空,重溫唐風,再現歷史的美妙感覺。


  十八、孟臣壺
  紫砂壺中的微小紫砂壺,爲沖泡“功夫茶”的茶壺名。廣東潮州、汕頭、福建廈門漳州、泉州一帶喜歡“功夫茶”,茶葉獨取烏龍,沖泡方法也諸多講究:所用茶葉大不盈握,壺底刻有“孟臣”的銘記。孟臣壺名源自明代宜興陶藝師惠孟臣製作的紫砂小壺,因其造型精美,別開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十九、葫蘆壺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時下最珍藏的便是楊彭年制的套環鈕葫蘆壺。

這款壺器身灑冷金斑,壺體設計新穎。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爲主,十分流暢。壺腹陰刻行書銘文:“爲惠施,爲張蒼,取滿腹,無湖江。”署“曼生銘”。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壺底鈐“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陳曼生、楊彭年兩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壺,可謂珠聯璧合,“壺依字傳,字隨壺貴”,爲鑑賞家視爲鍾愛的“曼生壺”。


  二十、扁腹壺
  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日本奧蘭田君對壺之理趣有此論述:“知理而不趣者,獨取小與直,而不取大與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論大小曲直,擇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爲下乘,知理知趣是爲上乘。”

此壺理趣兼得,當屬上乘無疑。理,此壺身線且口大,宜泡綠茶,一彎流出水條索長且涎水。壺把端拿,甚是輕巧,亦感舒適,平衡點恰到好處。趣,整體協調、對稱,且節奏感強烈。若俯視,鈕蓋、肩、腹五個圓圈,如漣漪盪漾,十分悅目。蓋邊線略強於口線,正合國人天蓋地之理念。壺蓋倒置亦無傾斜之慮,也是一趣。此壺泥佳、工精、造型美、難度大,宜用宜賞,內涵深,回味長,實乃上乘中之經典之作。